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供给”——中国公共品供给机制变迁

来源 :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公共品供给机制经历了三次变迁。1949-1978年,中国公共品实行单一的政府供给机制,政府承担了城乡公共品的供给,但在农村中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更多的供给义务。1979-2000年,市场机制开始在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作用。2001年至今,中国已经形成了包含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及自愿供给机制的多元供给机制,并且这种机制在农村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通过对中国1952-2007年的时序数据分析,经过Granger检验,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其变迁的原因,通过Chow断点检验,证明对中国公共品供给模式变迁的阶段划分是合理的。
其他文献
基于4省40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调查,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影响社员对合作社评价的因素,结果表明:教育程度较高者对合作社的评价较高;社员对农村能人和政府领办的合作社比对龙头企业领办的合作社评价高: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合作社中的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社员的人数越多,社员对其评价越高:社员对注重产业链条延伸的合作社给予较高评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数量也构成影响社员评价的因素:合作社内
任何一个现象形成的原因都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但要寻求现象的超常侧面,则要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超常原因。本文以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展开一个有趣的思维旅程。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的通车,标志着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99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2年突破2万公里,2004年突破3万公里,2005年突破4万公里,2007年突破5万公里,2008年突破6万公里,而到2009年6月,中
本文首先构建了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财政农业投入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但总体效应比较微弱。而且,不同类型的财政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同,其中,当期的生产性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滞后一期的生产性投入则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引致”效应,而非生产性投入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没有呈现积极影响。
随着银行业改革与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税收越来越成为影响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山东省17个地市共计230家市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及县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税收情况的调查,发现近年来银行业税收呈现较高增长,且快于银行业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银行业税收负担尽管有所下降,但与国际和国内同类行业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银行业缴纳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稳中有升,银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一直是以量大、价低、效益差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日益被削弱。而我国财税税政策对出口增长目标导向的偏离以及自身的缺陷是导致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的重要诱因之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转变我国出口增长方式的财税政策的具体改革措施。
本文以1998—2008年间全国13家主要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考察银行业实际税负水平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实际税负由2007年以前的50%以上下降到2008年的36%左右,我国银行业税收环境得到改善。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际税负水平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两者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量上进行分析,税负水平较少程度的降低就会显著的增强银行业的盈利水平,较之非上市银行,
老龄化的发展必将改变居民的储蓄消费行为,影响储蓄-消费模式和储蓄率。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分析工具,通过老龄化对储蓄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门限面板模型,以老龄化本身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限变量,并运用1989-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限特征,在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龄化导致我国储蓄率稳步提高,但是当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及重度老龄化阶段后,我国储蓄率将逐步下降。
诸多学者已对我国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进行了充分研究,但对地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涉及相对较少。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在回顾公共品需求表达与决策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勾画了我国地方公共品需求表达与决策的基本架构,从“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两方面分析了现行需求表达与决策的特点和难点,为完善和创新我国地方公共品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提供了政策建议。
在对传统官僚体制进行反思及其变革的过程中,整体性政府和大部门体制作为两种不同的政府运行模式,对行政改革提出了各自的理念、价值与发展路径。本文探寻了整体性政府所追求的整体性价值、协同的组织结构、跨部门的工作机制,进而分析了大部门体制的内部化的逻辑。从两种理念的内在机理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在当前行政改革中应注重行政职能的转变、强调整体性文化和价值的塑造、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更好地促进大部门体制改革
本文考察了人口因素、收入水平、税收负担和财政幻觉对私人公共品需求的影响。基于中位选民模型和财政幻觉假说,本文对中国30个地区1978-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目前公共品满足了现有人口的需求;公共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明显,但总体水平低于其他国家;公共品需求中存在财政幻觉,税收负担对公共品需求变动的影响水平与其他国家相当,中国居民公共品需求的赤字幻觉也存在。因此,在实行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