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肠梗阻长导管在急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附34例报告

来源 :第五届全国内镜外科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dejing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口肠梗阻长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 方法:通过采用经口肠梗阻长导管对34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在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和临床应用等各方面进行阐述。 结果:与传统的胃肠减压相比,经口肠梗阻长导管能够插入梗阻部位的直接上部进行吸引减压,能将肠道中潴留的内容物吸引并排除,从而解决梗阻症状。同时还能进行X线造影,判断梗阻的部位和程度、原因;能够配合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使手术更加简单、易行,减少术后并发症;能够作为小肠内支架导管进行小肠排列,从而解决反复发作、粘连极重的肠梗阻。34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治愈28例,治愈率(82.4%)。 结论:经口肠梗阻长导管治疗对于急性小肠梗阻,尤其是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可以避免开腹手术,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避免反复手术造成的粘连,降低了复发率。
其他文献
本文对亚洲人群直结肠肿瘤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洲人无症状患者进展期直结肠癌总体患病率与西方人群相当。男性、高龄及有直结肠癌家族史均为进展期肿瘤的危险因素。
本文对30366名患者进行了结肠镜穿孔调查。结果表明,医源性结肠穿孔是结肠镜检查中发生的严重但少见的并发症。结肠镜检查的穿孔发生率比乙状结肠镜检查高,而乙状结肠是最容易发生穿孔的位置。
本文对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经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后的临床结果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已经浸润到粘膜肌层的ESCC有潜在的治疗效力,是食管鳞状细胞癌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最低限度的选择。
本文对氩离子凝固术在消化内镜中的应用体会进行了介绍。文章围绕临床资料、操作方法、息肉清除、止血效果、并发症预防等进行了阐述。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SAP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阐述两者联合应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对56例SAP患者进行研究,详细记录患者入院当日及治疗3d和5d后血、尿淀粉酶及血白细胞水平,同时观察腹痛腹胀、退热、禁食、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3天和5天后血尿淀粉酶及血白细胞下降幅度较生长抑素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平均腹痛、腹胀、退热、禁食、住院时间均显著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途径在肿瘤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已经揭示了TGF-β超家族配体、受体、Smad蛋白、上游和下游调节因子及多种信号通路间的交互对话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肺癌及其他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比较和整理近年关于TGF-β-Smad信号通路及Smad4在癌症领域的体内外研究报道,并就此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6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核转录因子κB(NF-κB)、Smad4及Smad7蛋白的表达;观察TGF-β1和TβR-Ⅱ蛋白,TGF-β1和NFκB蛋白,Smad4和Smad7蛋白之间的关系;以CD34标记血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剥脱开窗术的安全性及操作技巧。方法:从2002年10月~2005年12月,对于95例常规ERCP,但深插管或导丝插入困难的患者行乳头针形刀开窗术。结果:本组95例乳头开窗术全部成功,成功率100%。乳头有结石嵌顿者19例,直接于开窗时取出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狭窄40例,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28例,肝门部胆管癌3例;胆总管下段扭曲畸形20例,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10例,肝门部胆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72小时内)行ERCP及内镜治疗(ERCP组),并与同期保守治疗3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ERCP组全部成功实施EST,66 Nil总管结石者行网篮及气囊取石,所有82例均行鼻胆管引流,重症组8例同时行胰管支架引流。ERCP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费用均明显低于
目的:探讨经肛门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大肠梗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方法:通过采用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对18例急性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观察,在其作用机理、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和临床应用等各方面进行阐述。结果: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对于大肠癌所致的低位肠梗阻,能够在梗阻近段进行结肠减压,在肠道准备后行一期手术切除肿瘤进行吻合,从而避免了造口后再行二期手术(18例治愈16例,治愈率(88.9%)。结论:经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