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材原态多方重组材料的研发

来源 :第三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材重组是竹材加工利用的一种形式,现行的竹材重组技术破坏了竹子本身具有的优良原态结构。竹材原态多方重组材料的创新研发,运用了仿生学原理,保持了整竹竹节中空、外密内疏,抗弯、抗剪及抗压能力强等原态特点,制造出高强度、大跨度的建筑结构材料。本文分析了当前竹材重组技术背景及不足,介绍了竹材原态多方重组材料概念的提出及研发,提出了其关键工艺技术及其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竹材原态多方重组材料的应用前景及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体压分布测量系统,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沙发靠背高度与坐姿舒适性、及压力分布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优化沙发靠背面的设计以及沙发舒适性的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研究表明:沙发靠背面的高度较大时,坐姿总体舒适性会较高,但较高的靠背面会影响颈部的舒适性。
为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纤维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规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直径为12.041μm,腔径为6.350μm,长990.476μm,长宽比为86.23,双壁厚为5.691μm,壁腔比为1.05。黄藤材纤维细胞长,壁厚腔小,其部位不同大小等均有差异。藤茎外侧,纤维细胞直径最小,长度大;而中部及中央部纤维细胞直
为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维管束比量及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规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轴向上维管束比量在36.2%~42.4%范围内先上升后下降,径向由内向外大体上呈增大的变化趋势,维管束比量平均值为40.2%。轴向上维管束长径和短径分别在0.341~0.526mm和0.255~0.400mm范围内逐渐下降,径向基本由内到外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藤材,对黄藤和单叶省藤组织比量、纤维形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组织比量除纤维比量外沿纵向变化均不显著,纤维比量、细胞壁厚沿纵向有变小趋势,基部纤维壁厚大于稍部近1倍。
以我国特有的棕榈藤——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各组织比量与生长发育规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薄壁组织比量轴向上在71.0%~77.3%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72.6%,径向由内向外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轴向上在8.3%~12.4%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10.6%,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在藤茎外部最低。纤维比量轴向上在8.2%~10.9%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10.5%,
竹材的纤维饱和点及其变化规律对于竹材的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力学法和水分吸着等温线法对毛竹纤维饱和点及其随竹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毛竹的纤维饱和点不同,顺纹抗压强度法所得0.5龄36.115%;1.5~4.5龄为24.49%±0.78%,水分吸着等温线法为0.5龄24.51%;1.5~4.5龄为18.38%±0.42%;两种方法所得纤
本研究对竹材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液滴法测定处理前后蒸馏水、甲酰胺和二碘甲烷在其表面的接触角,以此判断竹材表面的润湿性能。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竹材表面润湿性均有显著影响;与未处理竹材相比,热处理后的竹材表面接触角均增大。不同润湿液体在竹材表面的润湿程度不一样。
本文分别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树高的龙竹进行了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为龙竹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其纤维素含量较高,约为80%,其木素含量约为25%,比其他造纸用竹种含量低,作为制浆的有效成分,龙竹可利用程度较高;其化学成分含量均随着其树高和树龄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另外,随着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考虑到龙竹的再生迅速,纤维素含量较高,龙竹有可能为为了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供原材料。
本文研究了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2年后的毛竹种子生活力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和适度干燥处理均有利于保存毛竹种子生活力,但仅仅低温处理效果不显著。贮藏温度直接影响毛竹种子贮藏最适含水量。温度越低,最适含水量越高,保持较高种子生活力的适宜含水量范围越宽。4℃条件下毛竹种子保存的最适含水量为7.45%,25℃条件下毛竹种子保存的最适含水量为6.46%。适度干燥的种子内丙二醛含量显著
竹塑增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和用途。本文综述了竹塑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及如何综合提高强度、韧性和加工流动性等性能,从而提升竹塑复合材料性价比的技术。通过对竹塑增强复合材料的复合方式、增强机理、所用聚合物和助剂的配方设计、加工技术与方法等生产工艺的分析,认为若能在施胶方式、干燥和热压工艺等相关工艺做些改进,则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能耗、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指导和优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