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布苏病毒PS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病毒拯救

来源 :第四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5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布苏病毒(TMUV)最早分离于马来西亚蚊子中,随后在2002年泰国鸭血清中同样分离到该病毒,但当时均未见其对人和动物存在致病性。然而,自2010年以来,TMUV感染却成为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序列分析显示,我国鸭源TMUV与早期蚊源毒株具有较大的基因序列差异。由此可见,TMUV的基因变异可能是其致病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以TMUV PS株为材料,构建全长感染性克隆,以便为深入研究该病毒的复制以及致病机制提供技术平台。将转录本RNA转染BHK-21细胞96 h后,可见细胞病变。用RT-PCR可从第7代培养物中检出TMUV核酸。测序结果证明,除遗传标记基因外,拯救病毒基因组序列与PS株原始序列一致。IFA结果显示,拯救病毒感染的BHK-21细胞可产生特异性的荧光信号。另外,病毒感染BHK-21细胞的生长曲线显示,拯救病毒和亲本毒具有相似的生长趋势和病毒滴度。以上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PS株全长感染性克隆构建成功。据文献报道,构建黄病毒感染性克隆时,病毒序列在宿主菌中易发生突变,因此,难以获得稳定的全长克隆。本研究先后选用几种低挎贝质粒和宿主菌,亦未能构建出覆盖基因组全长的cDNA克隆。而改用融合PCR方法则扩增得到了TMUV PS株的全长cDNA,并且除遗传标记基因以外所拯救病毒序列与亲本毒株序列完全一致。
其他文献
A newly emerged duck parvovirus. which causes beak aUophy and dwarfism syndrome (BADS) in Cherry Valleyducks, has appeared in Northem China since March 2015. To explor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wat
The average mortality of a flock of Hy-Line variety brown hen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was 0.44% over 20weeks.Post-mortem inspection revealed that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was consistent with hepa
本研究旨在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筛选出鸡红细胞不同发育阶段(14dpi和22dpi)对照组与MDV攻毒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本研究分析了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参与的信号转导和生理代谢过程,以及其与MDV感染机制的关联性,从红细胞免疫的角度进一步理解MDV的感染机制,为MD的防制提供的新的思路.测序结果显示:14dpi(攻毒后第14天)对照组与攻毒组比较,得到235个
为全面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引起雏鸡多个器官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本研究对IBV M41株人工感染SPF雏鸡后不同时间的气管、肺脏、肾脏、哈德氏腺、胸腺、法氏囊、脾脏、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进行病理组织学变化观察,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气管和肾脏中IBV病毒载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BV M41株主要侵害鸡呼吸器官气管和肺脏,分别在感染后第1d和第3d开始出现病变并持续2-3周
为了解决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效价侏儒胚检测法检测时间长、稳定差的问题,采用RT-PCR检测病毒梯度稀释后不同时间感染鸡胚情况,用Reed-Muench计算其EID50,结果表明,72-144 h鸡胚感染的RT-PCR检测结果稳定,与侏儒胚法比较:时间更短(可减少3天),特异性更强、准确性更高、重复性更好.
为了研究泰山松花粉多糖和乳酸杆菌对禽波氏杆菌OMP亚单位疫苗免疫力的影响,试验采用改进的水提醇沉法提取泰山松花粉粗多糖,并制备禽波氏杆菌OMP亚单位疫苗.取1日龄SPF雏鸡300只,随机分为6组,Ⅰ~Ⅴ组分别免疫含有松花粉多糖100mg/ml的禽波氏杆菌OMP亚单位疫苗,Ⅵ组只免疫禽波氏杆菌OMP亚单位疫苗,Ⅰ、Ⅱ组在前两周分别口服高、低剂量的乳酸杆菌活菌菌液lml,Ⅲ、Ⅳ分别口服高、低剂量的乳酸
1966年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最早从火鸡体内被分离到[1],之后该亚型病毒广泛传播,1994年在我国鸡群中被首次发现并报道[2].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具低致病性,易引起宿主的继发感染,降低鸡群产蛋量,严重威胁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同时,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猪等哺乳动物,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3].因此加强对该亚型病毒的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2013~2015年,本实验室在华东部分地
我国家禽中同时存在Clade 2.3.2.Clade 2.3.4和Clade 7三个分支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其中,Clade 2.3.4分支病毒是引起人类感染发病的主要分支病毒,其对小鼠呈现高致病性,而Clade 7分支病毒对小鼠无致病性.为了揭示不同分支H5N1亚型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本研究以对小鼠呈低致病性的Clade 7.2分支H5N1亚型流感病毒SY08作为骨架,替
TLRs与RIG-I都是十分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水禽对于禽流感病毒的携带与传播,有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H9N2 AIV感染雏鹅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TLR7、TLR21、RIG-I、OAS、PKR、MX的转录水平变化,旨在探索鹅对H9N2 AIV的抗病毒分子免疫.结果表明,当宿主受到H9N2 AIV刺激后,机体TLR7及RIG-Ⅰ两种能够特异性识别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杀淋巴细胞性的疾病.不同基因型临床分离株对本地商品鸡的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厘清基因变化与流行株重要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为IBD新疫苗研制提供依据.本研究将4个具有不同VP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