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失败原因的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feng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每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复诊率的增加,前交叉韧带移植失败的绝对数量也随之上升,为此,本文的目的是根据现有的知识,讨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原因。方法:通过系统回顾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近10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治疗史,包括手术记录、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技术等以及术后存在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原因。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与隧道位置、重建方式、移植物的选择、固定方式有关,并受周围其它韧带结构的影响,同时,术后康复锻炼亦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错误的隧道位置的确定会造成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不稳从而导致重建的失败,故应尽量将重建隧道置于前交叉韧带止点的足印区,一般而言,胫骨隧道与胫骨平台的夹角在43°-57°,平均47°,同时,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应遵循解剖重建,但双束重建并不等于解剖重建,充分考虑足印区的大小是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认为,在足印区60%-80%的重建即可恢复前交叉韧带的功能。当胫骨止点的长度<14mm时可以选择单束重建,当胫骨止点的长度≥18mm时则选择双束重建。人工韧带因其种种弊端已被弃用,而自体韧带与异体韧带虽不完全相同,但研究认为两者间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成功与否中并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的固定方式中并没有一种完美的固定模式,而要根据移植物的类型和骨的质量选择最优的固定方式。前叉韧带重建中应考虑到其它结构对其的影响,周围结构的稳定是重建成功的前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锻炼对恢复前交叉韧带的功能十分关键,作者认为应遵循早期、规范、高强度的原则,缩短恢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时间以得到更好的功能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评价新型颈椎前路轴向(椎体-椎间盘-椎体)螺钉固定对失稳颈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方法:采用8例新鲜人体尸体C5-T1颈椎标本,切除C6-C7节段前纵韧带、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复制失稳颈椎模型,在脊柱运动试验机上,施加2Nm力矩,模拟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记录正常、失稳、椎间植骨+前路钛板固定、椎间植骨+前路轴向螺钉固定、椎间植骨+前路钛板固定+前路轴向螺钉固定等状态的C6
目的 通过半月板移植术后的中期随访和关节镜复检总结关节镜下异体半月板移植的临床随访结果,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康复训练计划和免疫反应等问题。方法 建立国人异体半月板组织库,对12例半月板损伤后切除半月板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实施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制定康复计划,观查其临床效果,结合文献讨论异体半月板移植术的围手术期相关问题。
目的:探讨有移位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创伤机制、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一2014年8月共收治儿童胫骨远端移位型骨骺骨折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8.3岁,均有明确外伤史,运动损伤6例,行走扭伤2例,奔跑摔伤2例,骑自行车摔伤1例,高坠伤1例,均为闭合损伤,伤后就诊时间为1h~7d.
目的:利用三维手术模拟技术分析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真臼形态及骨质储备.方法:整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明确诊断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CT扫描数据.共53例79髋,其中男9例12髋,女44例67髋.结合Crowe分型,Ⅰ型26髋,Ⅱ型23髋,Ⅲ型8髋,Ⅳ型22髋.考虑各型样本量并参照既往相关研究,将DDH组分为Ⅰ、Ⅱ/Ⅲ及Ⅳ组.选取因血管病变行CTA扫描的18例36髋正常髋关节作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Coflex非融合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5年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08年6月-2009年5月间在我科接受Coflex治疗的伴或不伴椎间盘突出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有I度以下滑脱的单节段腰椎不稳的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并随访同期经过性别年龄匹配后接受L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对比两组患者术后JOA、ODI及VAS评分;
目的 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策略对肱骨干远端1/3 关节外骨折预后的影响及其优劣.方法 收集近3年治疗的闭合性肱骨干远端1/3 关节外骨折共45例.34例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1例采取保守治疗,其中石膏夹板固定8例,支具固定3例.结果 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5.4 个月.手术治疗组(A组)与非手术治疗组(B组)在年龄上有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年龄较A组平均高21.2岁
Despite the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peripheral nervous injury and regeneration, as well as advancements in different surgical techniques,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and functiona
目的 探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及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09年7月应用解剖型胫骨髓内钉(Expert Tibial Nail,ETN)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及远端骨折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0~45岁,平均35.6岁.胫骨近端骨折2例,胫骨远端骨折8例(AO42—胫腓骨骨干骨折),按AO/ASIF分类:A型2例,B型2例,C型4例;开放性骨折2例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严重手部挤压开放伤创面治疗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科自2015 年至今, 计120例手部挤压伤患者使用VSD 方法治疗.其中,男84例,女36例.创面累及单指53例,累及双指21例,累及4 指18例,累及手掌部28例.受伤机制为单纯挤压伤117例,合并热压伤3例.手术室内对手部创面进行清创,对骨、肌腱及神经表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科2003年至2008年间收治的56例肱骨远端骨折病例。对于该部位骨折需要稳固固定以期获得骨性愈合,同时还需要进行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以期获得良好关节功能。共应用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这种类型骨折,第一种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第二种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对于骨折严重不稳定,不论哪种方式内固定都不能获得足够稳定性以便于关节早期活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