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中昆仑穴文献浅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灸大成》由明代医家杨继洲编纂而成,书中既有经典医著原文,又有撰者注解;既有理论阐释,又有临床实践,是明代以前针灸学的文献资料库,堪称中国古代一部针灸百科全书.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3次总结.本文整理了《针灸大成》中有关昆仑穴的文献记载,分析杨继洲对昆仑穴的腧穴认识和治疗规律.研究认为,《针灸大成》中昆仑穴的位置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针刺深度为“三分”或“五分”,艾灸壮数为“三壮”。昆仑穴治病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其治疗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昆仑穴能够治疗局部病证。比如治疗足踝肿、足心痛等足部疾病。(2)昆仑穴可以治疗其经脉循行所过的疾病。“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昆仑穴可以配伍他经穴位治疗头部疾患、胸胁腰背疾病、癫狂、五官疾病等。(3)取穴方法上,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其它穴位。如治疗足心疼独取昆仑即可见效。在与其它穴位配伍时,昆仑穴多作为循经远取,并选取病变局部的穴位相配。在临床上应该掌握昆仑穴的治疗特点,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加减运用,从而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长期从事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医学造诣精深.裘沛然先生对中医经典著作及医学文献的钻研用力甚勤,在文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在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各家学说、伤寒、温病、内经等文献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与观点.文中对裘老在《内经》、《伤寒论》、《各家学说》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对于中医文献的学习和研究,裘老认为只有学而得法,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有效地阅读中医书籍,裘老提出
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涉及中医药教育的根本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基于此,笔者以现当代名老中医群体为研究对象,从"成才"和"治学"两个角度发掘名老中医成长规律,探索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关键环节和问题,以期为当下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文献梳理、比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技术专长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活的中医临床学科的精华荟萃。他们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医德医风、人格魅力等等,都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传承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书籍数不胜数,但采集保存的音像文献并不多。从
南阳医圣张仲景(约150~219年)吸取秦汉前的医学成就,于东汉末年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是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但《伤寒杂病论》的版本是经后人抄写、整辑、撰次或改编而刊行,种类繁多,语言古奥并可有存疑和错讹,需要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经典版本与分类.文章系统整理和简略介绍《伤寒杂病论》主要经典版本的成书时代、刊行流传、内容和历史价值。《伤寒杂病论》版本分为古代版本和近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以下简称《百种录》),为清代名医徐大椿所作.《百种录》成书于清乾隆元年,为选注《神农本草经》之作。仅择《本经》药物百种,依上、中、下三品予以阐释。徐氏深得《本经》之精髓,他指出药物治疗疾病的原理是以偏纠偏。该书篇幅极短,但蕴奥甚深。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的研读,可以看出徐氏对于中药应用的思想,即:以重视经典为前提,结合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同时注重活化归经,做到理论联
针灸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历代医家对其发展壮大,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并以文献的形式保留下来,除了历代集中探讨针灸学的专著外,还有大量的针灸文献散在于其他中医文献中,如中医各科专著、医论、医话、文人笔记等.但是传统文献的记录整理方式,有着记录随意、方式简单、标准欠缺、术语混杂等不足,而且记录内容也存在散在性、简单性等缺憾.这样的文献记载整理模式,大大阻碍了当今针灸学理论、临床与科研的
中医文献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与"中医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用中国古典文献学各子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中医古籍,促进中医学术继承发展的学科.因此中医文献研究初期主要是以古籍整理为主,如点校、注释、训诂、今译等.随着发展,中医文献研究的范围近年来已有所扩展,由古文献到今古文献,从医学文献拓展到非医书中医学资料.其研究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拓展更新,除传统的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之外,也开始致力于中医药文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共200卷,成书于宋徽宗时期.该书卷帙浩繁,内容宏富,体例完备,突出的特点是按病证分门.但是该书引论较少注明出处,从而对人们认识宋代医学发展带来较多不便,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医"论"之来源进行考证.因条件所限,本文仅对《圣济总录·伤寒门》征引医论的来源进行考证,考镜其学术思想渊源,辨章其在理论上的创新,以便较为全面地了解宋代医家对伤寒病的辨识.根据统计发现,在《圣济
"齐鲁"和"山东"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在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大体相当,"齐鲁"已经成为"山东"的代称了.齐鲁之针灸可谓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隋代以前有关针灸的医家简要梳理。并对长桑君、秦越人、淳于意、华佗、王叔和、葛洪、徐熙、徐秋夫、徐道度与徐叔响、徐文伯、徐嗣伯、徐雄、徐之才、崔彧等医家的生平、著作、医学成就等内容进
《串雅外编》为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辑,是赵氏在收集民间走方医验方效法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而成.该书共分28门593条,大部分为外治法和外治方,书中收录了不少针法、灸法、穴位敷贴等针灸内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本文就该书的针灸内容作以探讨.《串雅外编》中收录的针法并不多,包括猢狲痨针法、挑刺法、刺血法等,这些针法均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传统针法相比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独具特色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