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fMRI机制研究

来源 :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目前,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很高,大量的偏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造成的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在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上肢的功能恢复远慢于下肢的功能恢复.其中瘫痪侧手的功能又是脑卒中患者功能最薄弱的方面.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是一种由肌电生物反馈介导的低频电刺激.这种治疗方法的运动学习原理涉及重复训练与感觉运动结合,既可产生由随意运动诱发的模式化的,反复的被动活动,又可加强本体感觉的生物反馈,有助于运动皮层功能的重组.研究目标 1.比较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于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动能恢复的差异2.探讨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研究对象及方法21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试验1 组)8 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试验2 组)7人,常规康复治疗组6 人,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组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在进行常规的治疗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行fMRI 进行脑M1 区激活强度及患侧M1 区偏侧化指数(LI)的检查.观察脑梗死患者拇指主动对掌运动时脑激活区的部位和分布.研究结果 1、从功能核磁上看,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的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患侧M1区激活强度及M1 区的偏侧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 周后,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患侧M1 区偏侧化指数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提高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有助于脑功能的重组,且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疗效更佳.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正常人屈膝15°与0°对其立位静态平衡有何不同影响.方法:30 名正常人参与测试,试前随机抽取角度顺序,睁眼,双足立于GS-10 型重心动摇仪上,分别进行两屈膝角度平衡测
会议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患侧膝关节使用弹力绷带后,患侧负重能力是否有提高.方法:选取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接受康复治疗的偏瘫患者30 名,用两台体重秤测其总体重、患侧平时负
会议
  目的:调查首次脑卒中后半年内行走能力的情况。方法:对2015 年3 月到2015 年7 月因脑卒中首次入院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于半年内进行评估。结果: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恢复步行
水位-库容-库水面积关系曲线和数表是进行水电站运行调度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水库防洪、大坝与发电机组安全运营决策;水电厂发电量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虽然在水电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为离子通道型受体,在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分布。研究证明,人类几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nAChR基因遗传突变的结果,如先天性肌无力、常染色体显性夜发癫痫等。对该家族的结构功能研究一直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α9α10亚型是近年来新发现的nAChR家族成员之一,被认为与形成正常的听觉系统有关。最新的研究发现该亚型的拮抗剂α型芋螺毒素(Vc1.1,RgIA
  目的:本文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的家属进行有关希望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ADL 的康复需求的调查.方法:采用bathel 指数量表对接受康复治疗处于brunnstrom 分级
会议
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是现代遗传育种的重要途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已建立了多种基因转化系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转基因植物。目前的转基因技术可分为物
  目的 考察简单的自主牵张运动对帕金森患者步行的影响。方法 对4 例帕金森患者使用简单的自主牵张运动及4 例未使用牵张运动患者进行考察,一个月后对两组步行速度及步长变
  目的:通过定性分析偏瘫患者步行中踝关节角度变化,并观察其对膝关节、髋关节及骨盆角度变化的影响,为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提供相关依据。方法:纵向自然观察偏瘫患者,从第一次行
会议
  目的:探讨移动式平衡板训练对受试者的踝关节的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参加移动式平衡板训练前后的16 名受试者分别采用Tecnobody PK254P 康复系统进行本体感觉评定,记录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