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软流圈上涌与花岗岩成因的初探

来源 :2008年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对中国东部软流圈上涌与花岗岩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现代花岗岩成因理论认为,大多数花岗岩的形成受软流圈上涌控制。软流圈上涌于不同深度和不同圈层产生部分熔融可产生重稀土Yb和Y含量不同的花岗岩岩浆,其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的壳-幔混合作用可产生现今地壳中出露主要岩类,并构成同一个软流圈上涌形成的岩浆侵入杂岩体,反映了软流圈上涌形成的壳-幔相互作用结果和急剧、快速的拆沉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过程。
其他文献
我国可溶岩分布非常广泛约200万平方公里。在华北地区总厚度为1000至2000米,华南地区可达5000至6000米。岩溶地区溶隙裂隙发育,常伴有溶洞、地下暗河。采用常规钻探方法(钻井液、潜孔锤)进行深孔钻进显然无法实现,采用泥浆钻进钻井液漏失严重,同时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本文简述了气举反循环的工作原理及技术要求,并介绍了水文地质条件及施工设备,最后分析了钻进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本文介绍了基于位场分离的视密度反演法处理东海及邻区重力异常场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视密度反演的方法在对研究区内的区域性大断裂如郯庐断裂,江绍断裂以及东引-海礁隐伏断裂有很好的分辨能力。不同深度的视密度切片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大断裂的发育深度和规模。在沟弧盆等地形以及构造复杂地区利用视密度反演法用于深部地质构造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深度上补偿质量分布情况,从而推测莫霍面的起伏情况。
花岗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岩石类型之一,且常常和许多内生金属矿产有关。因此,花岗岩及其与成作用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经久不衰、古老而又不断创新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花岗岩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地质研究客体的时空不可及性,导致学者们对某些科学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花岗岩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岩石学问题,而是重要的地质学问题、地球动力学问题。因此,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将花岗岩的研究与区域地质
印度与亚洲地块的碰撞时代和过程是近年來青藏高原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争论最大的问题之一。文章对印度与亚洲碰撞时代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年代学意义。
板块碰摘时期,岩石圈中深部受到的推挤应力导致岩石圈内一系列构造薄弱面发生层圈间滑动,因牵曳抽拉使中下部形成伸展盆地和岩浆活动。由于板块边界的推挤应力足长期性的,因此层圈滑动派生出的伸展构造在大陆板块演化时期也是不断发展的,由此推进着大陆岩石圈结构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本文利用布置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的305个临时宽频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9, 649个远震事件,共139, 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对其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研究。现对其结果进行了介绍。
笔者根据多年来在该区的研究,综合众多学者的基础资料和认识,从深部与浅部资料相结合、区域与局部资料综合,提出龙门山造山带的形成是南北双向剪刀式挤压-东部样子地块刚性地块作为砒柱-导致上部脆性地壳物质向上向东溢出的成山模式。本文对该模式的基本观点进行了阐述。
太行山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中部,主要由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和少量中生代花岗岩组成,是了解华北克拉通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部位,一直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有许多学者都进行过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学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同位素年龄发表,但结果和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对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体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地球上的构造运动,只能源于地球长圆扁的形态变化,只有长圆扁的发展演化才具有运动的能量、动力和可变化的空间、时间及物质基础,也决定了只有垂直运动和其派生的水平运动(或其表现形式)共同完成。但古今中外地质学家多数都追求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争由来已久。板块理论出现后,水平运动更占了绝对上风,各国地质学家大多数都争先恐后支持和承认,并认为肯定了水平运动就是地学的一大革命。本文简述了对地球构造运动
2003-2007年,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韩国合作编制了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大地构造图、非燃料矿产成矿规律图和燃料矿产(石油、天然气、煤)成矿规律图。通过编制地质图,对亚洲中部-北部的地质构造格架,进行初步总结。本文仅就亚洲中北部这4种地质单元的总体特点作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