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诞生:清末民初教科书中的国家叙述(1900-1915)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三届青年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在政权象征符号的变化、史事叙述的更迭以及闲家知识的输入等方面得到鲜明的体现。并通过总结国家知识传播的成就,讨论新知识传播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联,讨论制度改良与文化进步的相互作用。论述了清末民初国家知识传播和国家观念树立的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日美驻华大使的一次舆论交锋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历史渊源进行剖析,来考察一战后美国在华反日舆论的兴起,从外部影响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反日运动,探讨了中日两国关系在新政前后经历了“黄金十年”以后,中国迅速走入持续且坚决的反日运动中的原因。
本文试图以徐淑希、桂中枢、孟治三人颇具代表性的英文著述为研究对象,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国际舆论战的内容与特点。徐淑希的著作是对东北问题的学术研究,以法理为依据,揭示日本在东北扮演的侵略者角色,寻求从外交上解决中日纠纷。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为了实现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政策,同德国缔结“防共协定”和军事同盟,以期借助日德军事同盟力量,谋求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并企图通过“四国军事同盟”力量,压制美国,迫使美国放弃参战,完成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计划,最终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但是.由于日、德两国的战略分歧,使这种日、德、意、苏“四国军事同盟”构想向日、苏双边关系演变,《日苏中立条约》最终成
本文先追溯“妨害”治理的观念及其相关法律的制定如何在19世纪的英国本土兴继而以英国为参照系,考察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章程》如何界定和管理“妨害”问题。探讨了治理“妨害”的实际过程,包括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和演进,与“妨害”相关的问责和惩罚机制,并进一步分梳被定义为“妨害”的具体事物及其处理方法。
本文试图从宏观的金融环境与经济政策中探寻交通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发展,其中不仅反映出明显的连续性,也体现出北洋、国民政府两大时期的阶段性特征。1912-1937年的交通银行,依赖政府生存立足、又疏于政府起死回生、后以支持政府换取特权,其间依赖与独立并存、斗争与合作常在.推其实质,即政府代表的行政权力与交行本身的资本力量(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博弈的外在表现.北洋时期“财政本位”的经济政策占主导,银行“财
本文以《吴亦日记》对为陈寅格清华时期的工作、生活记录为中心,粗线条的勾勒出陈寅格初入清华时期的事功行为,了解他的别样生活和对教育的理念。
乾嘉学派的算学研究活动,主要侧重对古算的整理与发掘,为十九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本文论述乾嘉学派通过辑失、校勘和考证等方法,使失传五百年之久的古算典籍《算经十书》得以重见天日,更让宋元四大算学名家的杰出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谈天三友”在方程论和符号代数上的成就,给中国传统古算留下了最优美的脚注.
本通过分析美国对华政策以及引起1950年代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缘由,结合缓议案的相关规定,论述了新中国对联合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应对策略。
本文以国民党改革后至197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修改农会法、并对农会体制再做调整前的这段历史为考察对象,主要依据第三届(1956年)至第七届(1969年)农会改选期间的各级农会情形,探讨国民党与农会的关系,地方派系和农会的关系,以及在农会系统中国民党和地方派系的关系,从而了解国民党对农会的掌控能力和国民党透过农会系统向农村基层发展的实际效果,并试图分析导致国民党对农会与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发展存在局限的原
本文以《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报道为例,通过介绍《大公报·青年群》副刊的创办原因、运作模式,探讨了解放初期上海青年的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