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蕨内生真菌的研究Ⅱ─一株产芦丁内生真菌初步研究

来源 :第八届海峡两岸菌物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86520520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从凤尾蕨Pteris multifida Poir.根状茎中分离出菌株(JJF006)为该植物的一种内生真菌。对它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TLC对该菌的JJF006菌株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能产生黄酮类化合物。
其他文献
从形态和rDNA的ITS分子序列特性对罗汉松、竹柏、山茶、茶、云南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等植物的内生拟盘多毛孢和病原拟盘多毛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罗氏拟盘多毛孢既是马尾松枝条的内生真菌,又是马尾松针叶的病原真菌;卡斯特尼拟盘多毛孢是山茶枝条的内生真菌,在山茶叶片上也是病原真菌;石楠拟盘多毛孢是山茶和茶梅枝条的内生真菌,在马尾松针叶上也是病原真菌;茶拟盘多毛孢是茶的病原真菌,在金花茶枝叶和罗汉松枝上是内
文献报道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及中国被毛孢DNA在天然冬虫夏草中的存在。本研究检测了蝙蝠蛾拟青霉和中国被毛孢DNA在新鲜冬虫夏草中的同时存在,及在不同成熟阶段的冬虫夏草中竞争优势增殖。采用HPLC和SELDI-TOFMS法检测不同成熟阶段的冬虫夏草的有机化合物和蛋白质成分指纹谱的动态变化,及中国被毛孢和蝙蝠蛾拟青霉的菌丝体成分。本研究通过真菌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确证了中国被
采用常规分离法从不同地区健康黄栌的根系中共分离得到34株内生真菌,优势类群主要有无孢菌群、腐质霉属、青霉属等,而且不同地区黄栌的根系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通过内生真菌对黄栌枯萎病病原─大丽轮枝菌的拮抗试验发现,木内鹿角菌、黑鸟霉属、假丝酵母属的菌株抑制作用较强,而其它内生真菌菌株对大丽轮枝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本文报道了对烟叶仓储害虫烟草甲有致病作用的虫生真菌,他们是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 (Wize) Brown &Smith,环链拟青霉P.catenannulatus Liang,斜链拟青P.cateniobliquus Liang和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Sacc.) Petch,球孢白僵菌B.bassiana (Balsam
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技术,对绒白乳菇发酵液中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表明,发酵液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粗分离得到5个组分,其中组分IV显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组分IV经过制备性TLC,得到了能够完全抑制叶枯病菌生长的样品B;经薄层检测和GC分析两种方法结合判定,样品B为单一化合物,纯度为98.805%;综合UV、IR、EI-MS、H-NMR和C-NMR的检测结果,推断样品B的分子
对来自我国云南、四川和法国的13个块菌材料的Its(ITS-1和ITS-2,含5.8S rDNA)区和部分18S与28S rDNA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分为六类,包括黑孢块菌类、喜峰块菌类、拟凹陷块菌类、夏块菌类、印度块菌类和一个未知种类。夏块菌与勃良第块菌、中国块菌与喜峰块菌可能是同物异名。其中未知种类块菌子囊果较大,具有浓郁的香味,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可食用的白块菌。
在植物病原抗性中最常被研究的植物防御机制是系统性後天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SAR与大量表现多样抗性蛋白的基因有关,包括病程相关蛋白质(pathogensis-relatedproteins, PR proteins)。为了解番椒抵抗茄科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的抗性机制,由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提供的两个
本文首次对泰山周围400平方公里内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发生种类、分布范围、生境条件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室内种类鉴定,得出该地区野生羊肚菌的种类有10种:粗腿羊肚菌、羊肚菌、普通羊肚菌、小羊肚菌、褐赭色羊肚菌、小球羊肚菌、肋脉羊肚菌、淡褐色羊肚菌、薄楞羊肚菌、尖顶羊肚菌等,其中有七种在山东未曾报道。这对我国羊肚菌这一珍稀食用菌的种类的研究及该资源开发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
本文报道国内禾本科植物黑痣菌7个订正种,它们是:黄点黑痣菌Phyllachora luteomaculata,落叶芒黑痣菌phyoryzopsidis,甘蔗黑痣菌Phy.sacchari,狗尾草生黑痣菌phy.setariaecola,禾生黑痣菌Phy.graminicola,禾萆黑痣菌椭圆孢变种Phy.graminis var.ellipticta和藤竹黑痣菌Phy.tjangkorreh。每个
破囊壶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河口、盐水湖以及红树林地区的原生生物,属于羽状鞭毛菌群。菌体为单中心,外形和壶菌相似,但是具有双鞭毛的游孢子或是不具鞭毛的不动孢子。生长过程含出现孢子囊及外质网的构造。大部分的破囊壶菌会在藻类及高等植物的残碎物上进行腐生,少数则寄生在无脊椎动物身上。有关破囊壶菌的生活史,目前只被观察到无性生殖的部分,有性生殖的部分则尚未被观察到。本次实验在台北县淡水镇竹围红树林自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