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组网方式的电能质量数据传输系统

来源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三届三次会议暨2013年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计算机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基于统一监测平台基础上,采用以太网组网方式和层次结构,集成数据监测、通信、服务器等应用子系统于一体,综合监测仪、通信服务器和中心站服务器的网络化电能质量数据传输系统.
其他文献
基于特种结构的特殊性能要求,分析了预应力技术在特种结构中的主要应用特点,即通过环向布束以抗内压与纵裂,通过竖向布束以抗侧弯与横裂,通过内锚外压以保持岩体稳定.并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预应力技术在安全壳工程、电视塔工程、筒仓工程、高边坡加固工程等特种结构中的典型应用情况.
本文通过实例计算提出对给水排水结构设计手册表2.2.3—42的支承条件进行修正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此计算方法提出对手册表2.2.3—42支承条件的修正意见.在给排水构筑物结构内力计算中经常会遇到对三边固定顶边铰支双向板边缘剪力的计算,一般其它支承条件的双向板边缘剪力计算可以从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中直接查表进行计算,但没有三边固定顶边铰支这样支承条件的双向板计算表.该手册表2.2.3—42中板的支
为了适应国网“大运行”的要求,解决地县一体化运行、一体化维护和一体化使用的诸多技术问题,本文提出了广域分布式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网络自愈、采集分布、地县冗余,图模共享、分区维护、应用一体.作者首先介绍了系统的体系架构,然后介绍了该系统的各种建设模式,并深入阐述了系统的网络架构、分布式网络资源管理、一体化模型管理、一体化分布式数据采集、主干网解并列、一体化应用等关键技术.该系统已在工程中
以集中充电站、充换电站、配送站、充电桩等有机组成的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网络建设是应对人口密集地区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一种较为合理的商业模式.针对集中充电统一配送这种换电模式,考虑到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价格不确定性对电动汽车集中充电站有序充电及提供调频容量服务决策的影响,基于对调频容量调用比例和电池损耗成本的分析,构建了单向和双向两种能量传输模式下电动汽车集中充电站在日前能量市场和日前调频市场协同调度的
拓扑调整是限制短路电流的主要措施,但网架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对系统运行带来深层次的影响.正是由于无法全面评价限流措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短路电流限制策略很难在线应用.本文提出了一套在线决策支持指标体系,并应用于评价电网在线短路电流水平.算例分析基于实际电网的模型和典型断面,分析了当前和未来检修方式的短路电流水平,提供限制短路电流的辅助决策,并评价限流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指标的合理性.
基于电网低频紧急状态下系统频率变化特性的一般规律,详细分析了功率缺额扰动下的弱受端小电网暂态频率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如功率缺额、网内开机台数、负荷类型、故障地点及类型、切荷率、切负荷时间、电容器投切情况等等,并给出了定性的理论公式推导.基于上述小孤网频率变化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小电网功率缺额扰动后存在的频率首摆下潜深度过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提出了弱受端小电网安控切负荷措施与低频减载措施的
针对风力发电发展中遇到的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问题,对风电场无功电压控制技术进行总结和比较.对分层控制策略进行全面阐述,说明了各控制手段的方法及优缺点.最后简述了紧急控制策略、风电场群的控制及可以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新控制策略提供帮助.
对加拿大某偏远社区现有供电系统、负荷及自然资源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提出一种包含风柴储生物质的独立微电网解决方案,以替换现有的柴油供电系统.基于一种改进型负荷跟随控制策略,给出了在给定负荷能量缺失率约束下的独立系统全寿命周期内总成本现值与污染物排放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模型.该控制策略基于各分布式电源的技术特性,以柴油发电机组和生物质发电系统分别跟随系统内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净负荷波动,储能系统主要起系统
本文探讨了智能电网背景下未来配电网运行的一种新模式,提出了基于安全域的智能配电网安全高效运行平台构想.首先,分析了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TSC)理论和安全域(DSSR)理论对未来智能配电网的影响.TSC理论能有效地将网络负荷转移能力和变电站主变供电能力结合起来,在不增加设备容量和满足N-1安全准则的情况下显著提升配电网的负载率.要达到这种提升效果必须变革现有的配电调度运行模式,而DSSR理论为新的配
阐述了需求响应的概念及分类,以及需求响应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对需求响应管理系统的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并以实时电价为例,对实时电价的整个业务流程和基于实时电价的需求响应管理系统的内外部信息流进行了设计.研究成果将为今后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需求响应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