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花草接种炭疽菌后防御酶及生化指标的变化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y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柱花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优质豆科牧草,原产南美洲,包括种和亚种44个以上(Stace和Edye,1984)。我国从1962年引进柱花草后,圭亚那柱花草在华南地区广泛种植,是该地区的当家牧草草种。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柱花草炭疽病(Stylos anthracnose)成为影响柱花草生产和推广的主要病害,该病害主要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Chakraborty等,1997)。
其他文献
笔者对本地近年夏玉米褐斑病害发生特点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应采取减少菌源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和喷施药物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在中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和越南中部及北部区域出现了大规模的爆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Cuong等,2009; Ta等,2011; Zhang等,2008; Zhou等,2008;曹杨,2011;姜玉英,2010)。 SRBS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植物病原链霉菌引起的一种经济性病害,该病为土传病害,防治较为困难。随着我国近年来马铃薯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疮痂病的为害也日益严重,有的地区微型薯的发病率可达30% ~ 60%(白晓东等,2002),急需对该病害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感染该病的薯块的表面一般形成痂状病斑,病部组织木栓化,严重影响薯块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简称Xac)是柑橘生产上重要细菌病害,该病在我国一些柑橘产区均有发生,尤其以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区)受害严重,影响柑橘产量和果品质量.目前药剂防治仍然是柑橘溃疡病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广东和江西柑橘园中是否存在抗药性菌株?抗哪一类杀菌剂?还有哪些药剂适宜于溃疡病的防治等等系列问题还不十分清楚.
目前,杀细菌剂主要有铜制剂类、抗生素类和噻枯唑等,但这几类杀细菌剂均存在一定的作物安全性差、可混性差或抗药性严重等局限性.噻唑锌是自主创制的新型高效低毒杀细菌剂,IUPAC name:Bis(2-Amino-5-mercapto-1,3,4-thiadiazole)zinc;中文化学名:双(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锌,对黄单胞等病原细菌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
从广东菜心主要产区采集、分离了8株菜心炭疽病菌,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0g/L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28%咪鲜锰·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g/L嘧霉胺悬浮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6种杀菌剂对8株菜心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获得48个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有效中浓度(EC50)。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该病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胞水稻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三大病害之一.目前,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然而白叶枯病菌的变异性很强,使得品种的抗病性很容易丧失.因此深入研究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机理和品种的抗性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与育种、病害防控结合起来,对经济有效的控制
芦丁是植物体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天然类黄酮类物质,具有提高植物耐胁迫、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菌等重要功能。已有报道表明,拟南芥AtMYB 12基因能够调控类黄酮的合成,导致转基因烟草中芦丁的积累,进而引起对某些昆虫的抗性,并抑制昆虫生长。我们通过HPLC分析发现,转AtMYB12基因的三生烟草中芦丁含量是对照三生烟草的10倍以上,同时转基因烟草对蚜虫和烟粉虱的抗性提高。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我国东华北、西北和南方山区的玉米产区较易流行,严重年份感病品种减产可达50%。引起玉米大斑病的致病菌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在复杂的环境中,会受到各种胁迫,与此相适应,其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机制来适应这种复杂的环境。
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的病害之一。利用抗条锈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菌最有效、最经济、简单易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但一个抗病良种推广后总逃小麦品种抗条锈病丧失的关键。本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小簇麦易位系V3的抗条锈性及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并对V3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