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演化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8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a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运动学-流变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南海海域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构造演化特征,并以西部地学断面为例进行了模拟计算.
其他文献
对相连的不同三维地震区块进行统一连片处理,能有效地消除区块间的地震资料品质差异.本文介绍连片处理技术的关键部分及运用效果.
本文探讨用重力方法研究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了小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算法,提出了重力场三维小波多尺度分析算法,对中国大陆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析.
本文研究在反射地震学的反演问题中,联合使用旅行时和振幅以求得反射面的几何参数和弹性参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通过观测变形资料中已知介质的位错发生的位置和火山熔融体所处的深度,探讨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调整、完善开采方案.
本文通过将谱分量分解成不同共频率分量数据体,通过振幅和相位频率特性切片动画显示观察分析非均质体纵、横向展布、研究油气藏分布范围.
本文依据流体对包裹体的类型组合,对莺歌海盆地的超临界CO流体的成因及其与围岩和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本文根据高分辨率多波束地形地貌数据,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构造地貌解释,提出南海海盆向马尼拉海沟倾斜俯冲的可能性及证据.
本文作者结合正演模型和靶区的地震资料抓住BSR构造形态,低速带、振幅异常(VAMP)等特征重点开展BSR的地震振幅识别技术,取得可喜成果.
马尼拉海沟形成时代关系到南海海盆形成演化机制.本文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尤其是反射地震层序及其结构特征分析、对海沟的形成时代作一探讨.
本文在整理南海北部边缘的多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P波速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高压下岩石弹性波速实验结果,对南海北部地壳成分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