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合金催化剂对甲酸催化性能的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钯催化剂对甲酸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然而单质钯在甲酸的电催化过程中很容易失去活性。因此,这样的钯催化剂是不能被实际应用所接受的。众所周知,合金的性质与单质的性质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让钯与一些金属形成合金来提高钯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基于这种想法,制备了一些碳载的钯合金催化剂Pd-Me/C (20w% Pd, nPd:nMe=3:1, Me=Ag, Au, Ni, Ir, Sn, Pb and Pt)。
其他文献
产酸发酵细菌产氢途径有三种:丙酮酸脱羧产H2,NADH/NAD+平衡调节产H2,产氢产乙酸菌(HPA)产氢。为同时实现制氢系统的三种产氢途径,论文开展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发酵产氢实验研究,三格室ABR 单格容积9.16L,接种好氧污泥,以糖蜜为原料。在进水COD 浓度5000mg/L、水力停留时间(HRT)13.5 h、35℃、 pH 、碱度分别为5.5~7.3 和200~350 mg/
微量CO就可以引起PEMFC电极催化剂中毒,选择性氧化反应是脱除甲醇重整气中CO最有效的方法。高温氧化改变了金属蜂窝基体的微观结构,保证了高比表氧化铝的负载,解决了金属蜂窝催化剂制备上的最大难题。这一新型催化剂在CO选择氧化中表现出良好的低温活性和选择性。
采用溶液燃烧法制得Cu-Mn双金属尖晶石型氧化物,初步考察了焙烧温度对重整气氛中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少量氧气接触对活性的影响.借助于XRD、BET 以及TPR等表征手段,解析催化剂的活性与结构以及物相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体积空速下,900 ℃焙烧制得的催化剂在低温区表现出较高的活性;相同质量空速时,二者活性的差异强烈依赖于反应温度.在触氧测试中,随着触氧次数的增加,催化剂的活
介绍了生物制氢的两条主要途径,即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氢和生物光解水制氢,阐述了生物制氢方法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比较了两条生物制氢途径的机理和潜在效率,指出了生物制氢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微藻光解水制氢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水电解制氢-电催化苯加氢耦合是实现制氢-储氢一体化的新技术。本文以铂碳气体扩散电极为基础,研究了苯/水体系阴极电催化加氢反应的动力学基本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苯蒸气浓度的增加,加氢电流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当苯蒸气浓度增至25%左右时,加氢电流的上升趋势减缓;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加氢电流持续增加,苯加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2.88kJ/mol,析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8.08kJ/mol;随着阴极电势的
鉴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水电解技术的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目前在SPE 水电解析氢、析氧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近来以纳米氮化钛粉体为前驱体通过浸渍—热分解法制备水电解催化剂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发展高耐蚀性的催化剂载体和降低贵金属载量是SPE 水电解催化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利用间隙釜式反应器,在反应器内流体温度450℃,初压4.0MPa、保温时间20min,NaOH 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分别对生物质模型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与煤以及原生生物质玉米芯与煤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MC 与煤以及玉米芯与煤共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过程中,共气化的产氢率和气化率均比同样情况下生物质、煤单独气化的线性计算值高,说明生物质与煤共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存在协同效应,初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ZrW2O8,用XRD、UV-Vis 以及BET 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初步考察了光沉积负载Pt 后在光照射下的产氢特性。结果表明,ZrW2O8 比表面积达到33.6m2·g-1,吸收边为340 nm。负载0.3wt%Pt 后光解水产氢速率达到97 μmol·h-1·g-1 (λ > 300 nm)。基于活性测试结果以及电子结构计算,分析了ZrW2O8 的能带结构:其价带由O2p 轨道
本文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自洽场RHF 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H2O 的微观反应机理。在相同的理论水平上用内禀反应坐标理论(IRC)对最小能量途径进行计算,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别计算了正、逆反应的活化能、活化熵。采用经典过渡态理论计算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通过对势能曲线和反应速率常数两种方式分析得出甲醛分解的机理。
利用鼓泡式光生物反应器,比较研究了通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对亚心形扁藻培养及直接光合放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亚心形扁藻可以利用通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促进其生长。通入二氧化碳的浓度对扁藻生长和光合放氢影响很大,其中二氧化碳浓度为3%培养及光合放氢的效果最好。10 d 细胞密度倍增3.8 倍,比生长速率为0.134 d-1。培养到第7 d,细胞密度调整为 6×106 cells/ml 的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