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发展,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18~0.59m ,格陵兰冰盖退缩将导致2100 年后海平面继续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大陆、岛屿海岸线发生变化,部分岛屿被淹没或变为岛礁,沿海各国对应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范围都将发生改变。各国基于利益考量,必将展开新一轮的主权争夺。目前,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
【机 构】
: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全军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南京 211101 总参气象水文局,北京 100
【出 处】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发展,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18~0.59m ,格陵兰冰盖退缩将导致2100 年后海平面继续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大陆、岛屿海岸线发生变化,部分岛屿被淹没或变为岛礁,沿海各国对应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范围都将发生改变。各国基于利益考量,必将展开新一轮的主权争夺。目前,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与周边国家本身就存在主权争端,海平面上升将加剧部分岛屿主权争端的风险。而这种争夺的风险大小取决于海平面上升幅度、岛礁的海拔高度、岛屿面积、岛屿地质类型、岛屿在海域划分中的地位以及岛屿军事防御价值等。面对海平面持续上升和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式等局面,开展气候变化对岛礁主权争端影响的研究已变得尤为重要。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环境等领域,且大多数研究局限于定性分析,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化分析较少。由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引入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岛礁主权争端的影响研究。本文从危险性、脆弱性和可恢复性的角度构建岛礁主权争端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特征向量法和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NFCA )的风险评估模型,建模步骤为:首先分别利用特征向量法计算各风险指标的权重,其次建立各指标相对于五种风险等级的隶属函数和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将相关数据代入NFCA 模型得到风险等级。本文选取47 个具有代表性的岛礁案例进行主权争端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岛礁争端的高风险区位于南沙群岛。其中由他国实际控制的岛礁大多具有极高风险,只有东礁、南子岛和西月岛风险等级为较高,中菲争议的礼乐滩风险等级为中等;在由我国实际控制的岛礁中,除曾母暗沙、赤瓜礁、太平岛具有较高风险外,其余岛礁风险等级为中等。
其他文献
利用济南CINRAD/SA 雷达的探测资料,结合卫星、自动站和其它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一次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弓状回波和强对流风暴合并形成新弓状回波以及再演变成逗点回波的过程。主要结果为:(1)强对流过程发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过程,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的低层垂直风切变。FY-2C 卫星的红外云图显示产生弓状回波的云团是在邻近云团的出流边界影响下发展加强的,而地面自
利用探空资料、Cloudsat卫星资料、山东自动站雨量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1日-12日发生在山东西部大暴雪过程的天气特征、微物理特征及动力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hPa 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造成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 偏南风急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了较强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中层辐合高层辐散, 有利于天气系统的发展和增强,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
利用三维时变完全弹性非静力积层混合云人工消雹增雨模式对山东一次强单体冰雹云采用AgI 和液态CO2(LC)在不同时间、不同剂量、不同位置进行播撒模拟,结果表明:在宏观累积降水量无法分析播撒效果时,可采用冰雹粒子谱的演变特征来分析播撒的正负效果;适量播撒均可使冰雹粒子谱向小粒子方向移动,大尺度的冰雹粒子大幅减少,但粒子数浓度有所增加,导致累积降雹量增大,较早播撒可提早生成小的冰雹提前降落;在冰雹云发
集合预报方法在天气预报中显示了很大的潜力,但在空气质量预报中却较少应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的超级集合预报方法,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空气质量模拟研究中。新方法赋予各单模式正权重系数,并考虑了集合预报的偏差。利用新的超级集合预报方法、逐步回归方法和均值方法对东亚酸沉降模式比较计划(MICS-ASIAⅡ)中7 个模式所模拟4 个月的SO2、NO2、O3 的日平均浓度进行单站点集合预报实验,
根据2003 年秋季延安地区一次典型层状云系加密探空和实时雷达观测资料,设计催化和对比探测方案,计算得出催化影响区及下风方可能采集到响应值的区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催化和探测。云物理响应观测结果表明:PNS 粒子探测系统检测到催化后30min,小云滴减少;大冰晶的浓度增加;催化前冰晶以片状为主,催化后可看到有霰坯;催化前大雪晶浓度很小,雪晶之间没有攀附;催化后雪晶浓度增加,且大雪晶增加很多,明显看到
利用哈尔滨本站1881-2010 年月平均气温、1909-2010 年月总降水量和1961-2010 年哈尔滨所辖区、县(市)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计算了哈尔滨市气温、降水变化速率,分析了哈尔滨市气候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IPCC-AR4 多模式集合预估数据集,采用双线性差值方法,对哈尔滨市到2020 年和2050 年前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阐述
利用1960-2000 年吉林省45 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松花江辽河流域56 个水文站的逐月径流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41 年来地表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 41 年松辽流域地表径流呈现减少趋势,并且递减方向为自南向北;1960 、1970 年代以及1990 年代后期径流变化波动较大。吉林省地表径流量对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较明显,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并且有一定的
宣恩地处长江中上游,具有山地、水系、气候等方面的区位特殊性,本文利用1959~2009 年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宣恩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近 51 年来宣恩平均温度(除冬季)80 年代中期前降温,后增温,冬季呈持续增温趋势。最高温度与平均温度变化趋势相似,不同的是80 年代中期以后的增温幅度要大于平均温度。不同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持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夏季气温呈上升趋势,极端高温屡创新高,特别是2010 年,江苏省夏季高温日数为近十年最多,全省平均夏季高温日数为16 天,大部分站点均较常年(1971 ~2000 年平均)偏多10 天以上,研究其变化规律及其可能机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利用江苏省63 个台站1961 ~2010 年夏季(6 ~8 月)气温资料,分析了江苏省夏季高温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REOF 方法分析结果
利用1961 —2010 年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4 月淮北地区气温资料,用累积距平(CA )法、合成分析法对淮北地区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2010 年4 月淮北地区持续冷气候背景进行分析。文章分析了淮北地区4 月冷、暖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及要素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地区4 月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在1990 年前后发生了突变。贝湖南部,100 °E 以东的华北地区中低层的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