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次暴雪天气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数据和天气图,结合FY-2D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0年12月2~4日新疆北部出现的寒潮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寒潮暴雪天气过程是在"—脊—槽型"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乌拉尔高压脊发展强盛,高压脊后有暖平流北上,脊前偏北气流加强,引导极地冷空气逐渐南下,堆积到低压槽中,使得低压槽在东移的过程中径向度逐渐加大.12月3日由于冷空气进一步沿着高压脊顺转南下,巴尔喀什湖至新疆风场逐渐加强,发展为高、低空急流,500百帕急流轴中心最大风速达80m·s-1,高空强烈的抽吸作用加强了上升运动,为强降雪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应高空-48℃强冷中心,有强冷空气堆积,冷高压在动移的过程中不断加强,高空冷平流和低层暖空气共同作用,造成此次寒潮暴雪天气,并影响新疆北部一带气温,导致日平均气温降幅达12~16℃的强烈降温;新疆北部存在有上升和下沉运动的垂直环流圈,对流层低层系统的加强辐合,高层加强辐散,进一步加强了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加大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动力重要的条件;高低空急流的不断加强,促使了动力场和热力场的交换,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500百帕高空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增强,低层形成西南风急流,向暴雪区输送水汽和能量;由卫星云图分析,<-32℃、<52℃、<-62℃中尺度云团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弱,此次大暴雪中尺度云团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弱,中尺度云团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减弱,说明中尺度云团逐渐在减弱:配合卫星云图上TBB强度也是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TBB≤70℃中尺度云团不断发展东移,TBB强度与暴雪落区相对应.
其他文献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和P-SV波场相比,SH波场只包含水平极化的剪切波分量,在介质不连续面不会发生波形的转换,因此,波形相对比较简单,在地震学研究中,它常用来研究诸如核幔边界区域的横向非均匀结构。在月震波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上均可看到,和P波相比,S波之后的散射和多重反射要强很多。本研究中,为了深入了解全月球模型月震波传播过程,以及S波之后多重反射的特征,采用伪谱法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模拟二维全月球模型
本文依据新获得的东窝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数据,探讨矿床成岩形成时代,为深化区域成矿规律相关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太阳活动强烈影响地球天气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相关.为了研究梅雨的影响因子,利用1966~2005年太阳耀斑指数、太阳黑子数、江淮地区33站梅雨期降水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对江淮地区梅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0a的时间尺度,太阳耀斑对梅雨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太阳耀斑对同期梅雨强度的影响却不显著.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耀斑指数谷年,江淮地区普遍偏涝,而容易发生大涝的地区位于安徽北部和南部,以及江
随着自动站的密集化和在市县两级开展乡镇天气预报的制作与发布工作.它不仅标志着领域的拓宽和延伸,而且也表明气象部门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现将乡镇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乡镇与清原本站温度的关联方程,同时填补了各乡镇缺乏温度指标的空白.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对清原满族自治县14个乡镇从2006年到2010年5年的温度资料进行统计分
通过对1951-2014年3月辽宁省区域性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灰霾天气的日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80年代后灰霾出现日数增加较快,90年代是稳步增长的趋势,到本世纪初的几年增长趋势明显;近5年的增长更为明显,灰霾天数变化正好与近30年辽宁省工业经济、城市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冬季(12月~次年2月)是灰霾出现的高发季节,灰霾日数占全年的30%-40%;一天中,02
基于地面实况观测资料确定了非超级单体龙卷个例,基于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龙卷风暴的参数特性,对龙卷发生位置的原因给予了解释,并从动力条件着手研究了两类模型龙卷的成因.结果表明:(1)9次龙卷过程前多数VIL有连续跃增现象,其中6次VIL连续跃增≥9kg·m-2,2次连续增加的VIL介于6~7 kg·m-2;有7次在龙卷发生时和发生前一个体扫HT呈现降低趋势;多数过程龙卷发生前后2个时次是风暴旺盛
本文基于有限元、矩量法以及离散偶板子近似理论对球形冰晶粒子的散射特性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卷云中常见的粒子为六角棱柱以及六角平扳,故利用基于有限元的HFSS软件以及基于矩量法的FEKO软件对其散射特性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具体尺寸下非球形冰晶粒子的后向散射值以及散射的方向图,得到的单个粒予的散射数据可作为气象工作者验证散射算法的参照.
本文通过收集西昌探空站L波段探测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类故障现象资料和全国其它探空站的部分故障现象资料,针对各类故障现象就引发放障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并给出对应的故障捧除方法.将上述所有资料整理归类,编辑《L波段探空雷达故障检修手册》,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此构建《西昌L波段探空雷达故障检修平台》.该平台能用手册或web的形式查询L波段雷达运行中出现的历史故障现象,能根据现象查询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为故障
本文以半经验数学模型为基础,借助ArcGIS平台,融合多源数据,利用NCEP-FNL 1 °×1°再分析资料和1km×1km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风向和坡向的几何关系进行耦合解算.并通过地面常规气象台站实测数据和统计软件,改良了模型的定参流程,对武夷山区2005年7月22日全日地形抬升降水量进行逐网格精细化解算.计算结果可靠,可为日降水空间推算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并可用于日尺度降水产品的精度优化.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数据、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及组网拼图产品、Fy-2C红外云图产品及逐6小时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3月19日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的一次火范围冰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过程分析.研究表明:(1)通过环境场条件分析和订正后的探空资料诊断发现:台州地区在下湿上干层结不稳定,在午后地面温度升高、对流有效位能增加、且0-3km和0-6km垂直风切变较大的情况下湿有利于出现风雹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