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瓣回波在一次强对流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冰雹散射特征出发,分析冰雹旁瓣回波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成机制,讨论影响旁瓣散射观测的主要因素;利用大同CINRAD/CB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5日发生在大同地区的大冰雹过程的旁瓣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旁瓣回波在业务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产生旁瓣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区强度阈值为60dBz,旁瓣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值小于25dBz,体积比回波核大,旁瓣回波以"拖影"的形式出现在屏显上.谱宽值较大,可达8m·s1;首次观测到旁瓣回波后,可立即预报有大冰雹将降落到下游地区,提前量在45min以上,旁瓣回波的特征明显,存在于扫描线的径向,探测时易发现,可作为判断冰雹云防雹预警的指标.
其他文献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以及WRF模式,对发生在2009年11月9日-12日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对暴雪影响.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雪过程发生在高空中高纬度环流平直的环流背景下,中低空三支急流强盛且风向随高度顺转,冷空气与暖湿水汽交汇于山西东部地区,是一次典型的地面回流降雪过程;选取合理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预报有重要作用,模式的积云参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其产品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以及雷达特征等方面对2015年5月6日山西省南部冰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蒙古纬向型冷涡的环流背景下,是低层中尺度切变辐合线、上干下湿的环境条件、一定的不稳定能量和合适的特征层高度相互配合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此次冰雹过程中最强反射率因子均在5060dbz,所在高度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4-5日大同市雷雨、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东移,不断携带冷空气南下,触发了低层系统的发展,500hPa前倾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低压倒槽的相互配合,为这次连续性降雹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0-6km的垂直风切变、低层暖湿平流、高层弱冷平流、适宜的0℃、-20℃的高度和二者之间的厚度为多站降雹或一站多次降雹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境.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红外辐射亮温、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3年7月17~18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一次暖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短波槽、700hPa暖式切变线是暴雨发生的α中尺度触发系统,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辐合线是暴雨发生的β中尺度触发系统.山西中南部共有9个对流云团活动.在700hPa暖式切变线南部,中尺度云团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