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清PGE2、SS、EGF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
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分钟组(A组)28例、温和灸40分钟组(B组)28例、药物组(C组)28例。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
结果:(1)近期疗效:①三组总体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三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远期疗效:①A组总有效率(100%)、B组总有效率(92.9%)均高于C组(67.9%)(P<0.05);②三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间比较,A组在改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优于C组(P<0.05)。(3)治疗后,三组血清PGE2 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各组治疗前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三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且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药物组,温和灸20分钟组、温和灸40分钟组疗效相当。2、胃肠激素可能参与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灸法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来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
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分钟组(A组)28例、温和灸40分钟组(B组)28例、药物组(C组)28例。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及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
结果:(1)近期疗效:①三组总体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三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远期疗效:①A组总有效率(100%)、B组总有效率(92.9%)均高于C组(67.9%)(P<0.05);②三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间比较,A组在改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优于C组(P<0.05)。(3)治疗后,三组血清PGE2 含量均明显升高,与各组治疗前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EGF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三种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疗效,且在远期疗效上,灸法组明显优于药物组,温和灸20分钟组、温和灸40分钟组疗效相当。2、胃肠激素可能参与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发病及病理生理过程,灸法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来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