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收获对甘蔗宿根的影响及耐碾压组合筛选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劳动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占甘蔗生产成本的比重不断提高,导致甘蔗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目前已高达40%以上;而甘蔗收获是最为繁重的环节,约占生产甘蔗总作业量的55%,因此,人工收获成为国内甘蔗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机械化收获可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研究机械收割对甘蔗宿根的影响,建立相关评价技术,对选育适应机械化收获甘蔗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石油和煤炭产品的大量消费,化工、制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产生了大量的重金属如铅(Pb)、镉(Cd)、铬(Cr)、铜(Cu)、锰(Mn)和锌(Zn)等,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或被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后,对人蓄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污染土壤的利用及修复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甜高粱主要用于生物能源的开发,不进入食物链,对人畜的影响较小,利用其庞大的根系和植体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吸附,以达到土
会议
酿造高粱的品质提升和稳定供应是保证我国传统酿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当前,全国传统酿造业正处于战略扩张阶段,名酒、名醋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全国酿造高粱的生产总量还比较小,无法满足国内酿造业对酿造高粱的需求。酿造高粱生产的产业化程度低,保障体系不健全,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为了做强、做大酿造高粱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我国酿造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提升酿造高粱综合生产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甜玉米引入我国以来,甜玉米的品种改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甜玉米的生产性状和品质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各类甜玉米以其香甜可口的鲜食特征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广泛喜爱,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约400万亩以上的栽培面积.然而由于甜玉米甜度的货架期有限,甜玉米的大规模种植销售受到一定的限制,急需在甜玉米的深加工特性方面取得突破.甜玉米色香味丰富的遗传变异为酿酒提供了广泛的种质基础,但玉米油份含量较高,直
会议
In Jiangsu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high irrigated rice yields are supported by high nitrogen (N) fertilizer inputs and low fertilizer N use efficiencies.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o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L.)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生物能源作物和饲料作物,属C4高光效植物(赵丽宏等,2009),生长周期长、生物量大,每生产1t蔗茎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N) 1.5-2.0kg、磷素(P2O5) 1.0-1.5 kg、钾素(K2O) 2.0-3.3 kg,吸收的K素养分比N、P素养分量多,属典型的喜钾作物(金继运,1993;张会民等,2007
会议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到2030年,我国的水稻产量必须较现有水平提高20%才能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求.在现有稻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CH4是大气中重要温室气体,单位质量的CH4在百年尺度上的增温潜势是CO2的25倍左右.稻田是大气CH4的重要排放源之一,约占全球CH4排放总量的5.3%~19%,水稻品种显著影响稻田甲烷排放.近年来,超级稻以其显
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且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对称性,夜间气温升高幅度高于白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稻谷总产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首位,研究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长江下游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该稻区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选育的品种特性各不相同,对温度的响应也会存在差异.而选用耐高温品种,是在未来气候条件下保持水稻高产、稳产的有效对策
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6个油菜品种的抗旱性进行鉴定,及大田五叶期冠层覆盖面积、总生物量干重和根系干重的分析.结果表明EV2的抗旱指数最大,EV6的抗旱指数最小;EV2的冠层覆盖面积最大,与其它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总生物量以EV2、EV3和EV1较大,根系于重以EV2较大,而且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抗旱指数进行通径分析,冠层覆盖面积对抗旱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达到0.5975
通过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连续4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用不同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2.5%-9.2%,提高含水量8.2%-28.5%和表层土壤贮水量4.1%-19.9%;增加土壤总孔隙度1.1%-8.9%、毛管孔隙度18.9%-41.0%,非毛管孔隙度降低6.4%-38.8%,土壤毛管孑孔隙度占土壤总孔隙度的比例增加
为探讨耕作措施与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基于黄淮海地区长期定位试验(2004-2013),分析了2010-2011年期间5种耕作措施与4种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5种不同耕作措施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为免耕>深松>常规>旋耕>耙耕;耕作措施和秸秆留茬高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除常规处理外,其他各处理0-10cm土层的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