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河南3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ax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NCEP/NCAR 1°×1°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盛夏发生在河南的三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低槽系统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河南高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过程发生之前,河套地区高层有低槽发展,地面存在温度和露点温度梯度以及地面辐合线,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动力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而引起.(2)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近地面高温、高湿,中低层有非常充分的水汽条件,高层有干冷空气入侵,形成了低层非常暖湿、上层比较干冷的强不稳定大气层结,对流有效位能相当大,在出现雷雨的同时,非常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短时大风和局地冰雹的产生.(3)雷达资料显示,三次强对流天气都在午后出现,午夜前结束.强天气过程初始对流都从豫西南和豫西辐合线、干线附近生成,在发展成熟阶段,逐渐加强东移过程中组织成飑线或带状回波,受西南气流引导沿地面辐合线及其南侧附近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路经之处大都出现了雷电、部分县市出现短时强降水和短时大风,局地出现冰雹等灾害天气.(4)0℃和-20℃高度偏高,不利于强冰雹的发生.局地冰雹多发生在0度层高度距地面较小的山区,为今后分析同类强对流天气提供预报着眼点和有益的参考结论。
其他文献
暴雪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的灾害性天气,针对南通近43年中出现的15次区域暴雪,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等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结合预报员经验,着眼于暴雪日前两天亚洲低纬天气系统的配置、欧亚的高纬环流背景和高原东部中纬低值系统的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探索其在暴雪产生前的征兆.结果发现:(1)南通区域暴雪是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的产物;(2)青藏高原东侧的低值系统,对产生暴雪有重大贡献;(3)中低
采用水平分辨率1°×1°的NCEP再分析资料、1°×1°的NCEP GDAS资料和2.5°×2.5°的NOAA大气环流资料,结合NOAA HYSPLITv4.8轨迹模式对0604号热带风暴"Bilis"整个生命史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模拟分析,并分析了"Bilis"暴雨增幅前和增幅后的水汽输送轨迹及不同来源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Bilis"整个活动过程中主要有四支水汽输送通道,分别是源自索马里、孟加
根据1961-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EOF和SVD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强度、频次和降水总量的时空变化和异常分布特征,讨论了夏季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年极端降水强度在60年代初出现最大值,70年代末出现最小值;夏季降水强度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极端降水频次70年代初出现最大值,70年代末出现最小值;夏季和冬季降水频次均呈
本文利用WRF3.4,通过改变地图投影方式和模式中的不同参数方案,对三明地区2012年夏季降水个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地图投影方案以及物理方案中的积云对流和微物理方案对三明地区的降水较为敏感,其中积云对流方案起主导作用,投影方案和微物理方案主要影响降水中心分布及降水量级:在麦卡托投影方案下的BMJ积云对流方案组合WSM5微物理方案整体优于与其他物理方案与投影方案的组合;利用WSM5-BMJ方案长
为提高廊坊地区降水预报数值产品的释用能力,利用廊坊全市9个观测站24小时实况降水资料和日本(JMA)、德国(GERMANY)、GRAPES、T639和MM5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资料,对目前降水预报业务中广泛使用的五种数值模式预报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和德国对≥10mm和≥25mm量级降水的预报,TS得分高于其它模式10-40%,在夏季MM5对≥50mm的降水预报表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
本文根据常州气象观测站1952-2013年共62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对常州市高温年代际、年际、月变化规律和周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温日数年代际间差异显著,呈现年代际波动特征,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呈下降趋势,80年代后呈增加趋势,且≧37℃高温日数也急剧增加.(2)高温日数年际变率大,≧35℃高温日数最高值为最低值的24倍,其中最多年为2013年,≧35℃、37℃的
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网提供的降水资料、NCEP的(1°×1°)气象再分析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资料、TBB资料、三门峡雷达资料,对2012年8月4-5日嵩县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中尺度分析,并通过分析水汽通量流函数和势函数,研究了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输送的特征.结果表明:分析暴雨影响系统发现,特大暴雨事件主要由随高度西倾的台风倒槽、700hPa干线及925hPa的偏东北汽流与"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分析产品和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日凌晨发生在河南省西部、北部的一次致灾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是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出现在强对流发生后,可能与强对流天气产生时间较晚有关: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产生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在地面等温线和等露点线的密集区内;云图亮温的低值中心对应地面的强雨区;1日凌晨,对流回波东移加
利用2014年2月21~26日的实况资料,通过对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以及PM2.5质量浓度等环境要素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雾霾天气是由气象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静风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基本气象条件,通过分析雾和霾的维持机制、其与气溶胶的联系、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张家口市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1 °×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10-12日河南开封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学成因和空气污染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环流平直有小槽东移,低层受西南气流控制:地面受高压及弱低压控制处在均压场内,是此次大雾形成的环流背景条件.(2)此次过程存在较强的逆温层,在大雾最初形成阶段出现两层逆温;08时逆温层顶温度与气温之差大于3℃,逆温层顶高度达到925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