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重庆库区船体养鱼

来源 :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河水域中利用船体作为载体从事鱼类养殖是兴起于重庆并发展迅速的一种渔业方式,1998年全市有75艘养殖船投入生产.养殖船分为钢质专用船、钢质改建船和木质专用船三种基本类型,其差别主要表现在材料、结构、使用功能等方面;养殖船单位养殖面积造价依结构、材料及建造时间不同而差异显著,介于250~850元/m<2>之间;养殖船泊位选择对水面宽窄、流速等环境条件有明确要求.船体养鱼技术方法兼有流水养鱼、网箱养鱼特点,养殖密度(载鱼量)及单产高于水库网箱,但因设施折旧费用和江河汛期水情急剧变化导致的鱼类死亡率较高,其产品生产成本略高于同期、同地区池塘、水库等水域养殖的同类产品.三峡水库形成后重庆区库具有开展船体养鱼的良好条件,应通过改进设施结构、调整养殖品种、完善养殖技术等措施,推动船体养鱼的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农田塑料暗管埋深和间距的确定,是塑料暗管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关系到田间排降效果和投资效益.本文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长江下游圩区麦田塑料暗管埋深和间距的优化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以单位面积工程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塑料暗管间距和埋深布局的数学模型,根据模型对长江下游不同生态类型圩区所计算的塑料暗管埋深和间距结果与田间实际情况吻合.
在单个装药浅层水中爆炸系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近水底测点的压力时程曲线进行分析,研究水底反射膨胀波、水底反射冲击波,沿水底传播的前驱波、马赫波对流场压力变化规律的影响,对实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考虑裂隙结构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裂隙岩体及其加固体统一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经实验验证和实验结果较吻合.
本文着重研究了供输水系统内井水增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对三江平原井灌水稻池内水温分布规律及灌方法进行了细致研究.最后通过典型小区的设计,将各类节水措施组装在一起,完成适时、适温、适量的灌溉,形成节水25.2﹪,增温3~5℃,增产40公斤/亩的节水模式,从而促进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达西定理和有关假定,推求了计算土壤水分运行的代数模型,对模型中所含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利用实验资料推求了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模型是合理和可行的.
中国养鳟业产生于50年代,以虹鳟鱼及其养殖技术的引进为发端,相继取得了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育成、全价配合饲料制造及常见病防治等技术成果,初步确立了养鳟必备的配套技术.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并向着产业化和多品种养殖方向起步.至90年代全国养殖场已有500家以上,产量达4000多吨.与拥有近300年养鳟史的欧、美以及日本等养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养鳟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等均远居后进地位.
我国的胭脂鱼(Myn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是亚洲特有的物种,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地位,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种种原因天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单靠天然增殖已很难恢复其种群数量.水产界从70年代开始就对它进行了移养、驯化及内塘人工繁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培育出子二代.要想恢复其天然种群数量,必须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尽快建立胭脂鱼放流站
本文根据1994.6~1996.6两年的调查资料、近几年来群众渔业和国营渔轮的生产资料,阐明了东海(25′30~33°30′N,128°00′E以西)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和时空变化,主要的渔场渔期,探讨太平洋褶柔鱼的洄游规律.文章指出,东海外海是太平洋褶柔鱼的越冬场和产卵场,夏秋季新生代北上索饵交配,秋冬季南下越冬产卵,进行季节性、辐射式分支洄游,其洄游分布与海流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章最后提出
在山女鳟、白点鲑人工采卵受精试验中,以1℅食盐水代替等渗液对采山卵进行洗涤后受精,发眼率比对照组高3.7℅~8.2℅.表明1℅食盐水可以代替传统的配制较复杂的等渗液应用于采卵操作.
从日本引进的山女鳟发眼卵育成亲鱼后,以挤腹法采卵、取精,干导法人工受精,经30~60min止水膨胀后入桶式孵化器进行流水孵化,发眼率25.2℅.孵化稚鱼畸形率5.1℅,患脐囊白点症的占7.3℅,稚鱼体质软弱.受精后1~3min内采用免膨法将卵直接入桶孵化,发眼率59.4℅,孵化稚鱼98℅以上发育正常,畸形率3.6℅.水质澄清孵化水温12°C试验组发眼率95.1℅,孵化率94.0℅,孵化稚鱼体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