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苯尼考水溶性油剂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产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80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氟苯尼考与氯霉素对质控菌ATCC25922、试验菌O78和临床分离的72株耐氯霉素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180只22日龄海兰褐蛋雏鸡随机分为氟苯尼考3个不同剂量组(150mg/L、100mg/L和50mg/L)、氯霉素组(200mg/Kg)、健康对照组和感染对照组,每组30只,连续口服给药3d,对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进行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质控菌和O78对氟苯尼考、氯酶素均敏感,72株耐氯霉素临床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的敏感率为68.1﹪.临床疗效试验中,这些药物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愈率分别为96.7﹪、93.3﹪、90﹪及83.3﹪;而感染对照鸡的死亡率为63.3﹪;氟苯尼考和氯霉素组的增重效果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鸡(p<0.01).
其他文献
在山羊干酪样淋巴结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2005年7月,在发生本病流行的贵州省罗甸县某山羊场采集的3份患羊脓汁中,2例分离出假结核棒状杆菌,另1例精神食欲稍差,流鼻涕,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化脓,起眼屎,临床诊断为山羊干酪样淋巴结炎的4月龄母山羊,经无菌手术取出的脓汁,实验室分离检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单个、双个或成簇,无芽胞,无荚膜,不运动,大小0.6·0.6μm,鲜血琼脂平板培养为灰白色菌落,不溶
目的: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对广东省14个猪场的48例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Circovirus2,PCV-2)呈阳性病例进行病理学变化统计分析.剖检病猪和病死猪,观察并记录其病理变化.采集淋巴器官主要为腹股沟浅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其它实质器官包括肺脏、肝脏、肾脏、肠、心脏、大脑、小脑.方法:将新鲜组织修整为厚3mm,宽1cm大小,放入
断奶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是由猪圆环病毒2(PCV-2)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不断发生,给养猪业造成越来越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断奶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制对策作一综述.
2004年7月份天津市豪拓动物医院接诊1病犬.该犬为本市河西区14岁雄性狮子犬,7kg重.主述此犬病约一个月,精神稍差,不爱走动,食欲欠佳,被毛混乱,全身被毛脱落、稀疏;但近些天发现病情严重些,精神委靡,食欲不振,行走时步态不稳,左腿外撇,后发现左股内侧膨隆,有一大包,故而送检.查该病犬体温38.3℃,心跳96次份,呼吸未见异常.精神有些萎靡,全身被毛脱落,残存稀疏被毛,走路时步态不稳,左后腿外撇
肠道细菌易位(BacterialTranslocationBT)是指肠道黏膜屏障系统受损,肠道内细菌及其内部颗粒或产物(内毒素)突破肠黏膜屏障,向周围组织转移,到达远离肠道的其它器官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易位细菌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E.coli).本实验选择内毒素和庆大霉素作为诱发因子,制备含PUC118质粒DNA的大肠杆菌(DH-2α)作为示踪菌,将购买的三黄鸡随机分成5组,每
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发现高功率脉冲微波(highpowerpulsemicrowave,HPPM)可对机体多器官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心血管系统是其辐照的敏感器官之一.但是,由于保密等多方面原因,至今罕见HPPM对心脏损伤的研究报道,HPPM对心脏损伤的病变规律、剂量效应关系、致伤机制、防护措施等研究领域至今尚未阐明,亟需加强研究.
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作Wilms氏瘤、胚胎性肾瘤、胚胎性腺肉瘤、肾腺肉瘤,各种家畜都可发生,主要见于猪、兔、鸡,偶见于牛、羊.猪肾母细胞瘤多发生于5月龄-6月龄青年猪,至今仍无满意的特异肿瘤标记物用于临床,造成成年猪肾母细胞瘤诊断困难,特别是诊断者临床诊断经验不够丰富时常常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困难.此外,本病疗效差,生存率低,3a生存率仅有24﹪[1].因此,如何
本实验对绵羊腹腔注射新洁尔灭溶液以研究不同浓度新洁尔灭溶液对绵羊常见血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腹腔注射0.1﹪新洁尔灭溶液对绵羊的常见血清酶活性没有不良影响,而0.3﹪和0.5﹪新洁尔灭溶液使绵羊血清中白蛋白(ALB)出现了一过性降低现象,总白蛋白(TP)变化不明显,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尿素氮(BUN)却呈现增加趋势.可见,在兽医临床应用中,新洁尔灭溶液的浓度应控制在0
本文将临床东北虎病例中分离到的病原菌经革兰氏染色、美兰染色、培养基培养、生化反应、动物回归试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病原菌除对美洛西林、氟苯尼考、头孢噻肟3种新药敏感外,对常用的多种抗菌素已产生耐药性.
近几年来在四川、重庆等地发生了一种斑点叉尾(鱼回)急性流行性传染病,以病鱼体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腹水、肠炎和后肠的肠套叠为病变特征,尤其是后肠的肠套叠的病变在目前所报道的斑点叉尾(鱼回)疾病中是极其罕见的.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传染快等特点,已给当地的斑点叉尾(鱼回)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高致病性的病原菌,并采用传统的细菌表型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