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靶向经皮冷冻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胸部肿瘤及内窥镜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baobao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评估CT引导的靶向经皮冷冻在肺癌治疗中的并发症及疗效。方法:观察随访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广州复大医院接受CT引导靶向经皮冷冻治疗的816例肺癌患者,总结分析其冷冻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冷冻对其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的影响。研究对象大部分为晚期不可切除性的肺癌患者,以及拒绝接受常规治疗的部分早、中期肺癌患者,其中男性568例,女性248例,平均年龄64±1.2岁(年龄范围:12-95岁)。其中685例为原发性肺癌,包括小细胞肺癌(SCLC)5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634例。非小细胞癌中,鳞癌310例,腺癌265例,未分化癌40例,肺泡细胞癌19例。转移性肺癌为131例,原发病分别为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骨和肉瘤等。Ⅰ期患者46人,Ⅱ期137人,Ⅲ期296人,Ⅳ期206人。本实验中共对1139个肿瘤进行冷冻治疗,肿瘤最大直径在1-25cm之间,平均最大直径为6.3±-0.4 cm。冷冻治疗采用Cryocare Surgical System(CRYO-20型)冷冻外科系统、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Duo双排螺旋CT及美国Endocare CRYO-24 1.7-2cm氩氦刀。冷冻过程在CT全程定位下进行。依据肿瘤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一次冷冻采用2-8把刀,平均每相距1cm插入1把刀:对于直径在2cm以下的肿瘤用1-2把刀,2-4cm的肿瘤用2-4把刀,5cm以上的肿瘤用5-8把刀。CT扫描证实刀头位置到达距远端肿瘤边缘0.5cm处后,将冷冻温度迅速降至-140±10℃,持续冷冻15min后,复温5min,共行三个冷冻-复温循环。密切观察冷冻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并于冷冻治疗前及冷冻治疗后每1-3个月复查CT或PET/CT,及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并每3个月随访生存情况。结果:1.并发症:冷冻治疗后主要出现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其中127例(11.2%)出现心动过缓;1例(0.1%)出现心脏骤停;178例(15.6%)出现低血压;693例(60.8%)出现咯血,其中9例(0.8%)为中量咯血;363例(31.9%)出现血气胸,1例死亡;60例(5.3%)出现肺部感染,其中4例导致呼吸衰竭,2例死亡:1例出现支气管胸膜瘘并死亡。死亡率为0.4%,其它一般并发症程度较轻,对症处理后均恢复良好。2.肿瘤反应:冷冻治疗后1-3个月PET/CT和CT显示,1006个(88.3%)肿瘤最大直径减小,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率为97.2%,所有冷冻区肿瘤活性明显减小或消失。完全反应有9例,部分反应率为48.7%。3.生存质量:冷冻前与冷冻后1-3月平均KPS评分分别为77.8±9.3和85.92±7.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t=4.368,P=0.000)。其中202例患者为周围性肺癌伴胸壁浸润,疼痛明显,冷冻治疗后40例患者(19.8%)自感疼痛完全消失,124例(61.4%)疼痛部份减轻,38例(18.8%)无明显变化。总疼痛缓解率为71.2%。4.生存期:685/816例获得至少两年的随访。1年总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和63.7%,中位生存期21.4个月。其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92.6%,81.79%.57.3%和47.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3.6%,80.8%,55.2%和33.0%。结论:CT引导的靶向经皮冷冻治疗肺癌是安全、有效的新兴疗法,疗效明显、确切,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特别为中晚期肺癌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期间患者脑氧代谢与术后谵妄的关系、S100B蛋白浓度的变化。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8例,术后7日内,每日以CAM—ICU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以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结果:谵妄组患者AUC-rSco2较非澹妄组增大(P<0.05)。两组患者CBP停机时点的S100B浓度均较CPB前和术后24小时显著增高(P<0.05)。结
目的:探讨神经机械耦联指数(NMC)及神经通气耦联指数(NV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我院ICU行机械通气超过24h,且考虑撤机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结果:16例患者纳人研究,撤机成功组6例,失败组10例。结论:Edi, NVC及NVC*NMC对COPD患者撤机具有良好的预
目的:探讨提高ICU护士对危重患者床头抬高依从性的方法。方法:通过小组管理,改良护理用具,制订操作指引,组织培训,严密质控等措施,对ICU护士进行床头抬高行为的管理。结果:ICU护士对危重患者床头抬高依从性和效果明显提高。结论:护理小组专业化的实施,可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护士对床头抬高的依从性和质量。
本研究采用人全miRNA表达谱芯片(Exiqon miRCURYTM LNA array, version 14.0)对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及匹配健康受试者血浆miRNA表达谱进行筛查,对从中发现的表达变化的miRNA在扩大独立匹配样本中进行real-time PCR验证,从中确定在CTEPH患者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本项目从临床应用角度出发,采用己有明确实验和临床应用基础的迷走神经刺激开展研究,其主要优点是克服了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等传统心肌保护措施存在的无法确定临床操作时机和需要高风险有创操作等致命缺点,所以其极具临床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通过实验,揭示了迷走神经刺激后处理对心肌IRI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可用性、最佳干预时间及其机制,证实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与迷走神经刺激后处理可获得有益的协同性心肌保护效
术中知晓是全身麻醉的一项较为罕见的不良事件。BIS是唯一进行过预防术中知晓大样本研究并证明有效的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Ekman等的BIS预防知晓研究表明,知晓率由0.18%(历史对照)明显降至0.04%。Myles的B-Aware研究将BIS用于指导有知晓风险患者的麻醉,结果知晓率较对照组下降82%。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一项为非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另一项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如果BIS监测组
首次以反映氧化应激最特异、最敏感的氧化应激产物15-F2t-Isoprostane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来探讨其在肠1/R后肠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并阐明该作用的可能机制。因此,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肠I/R后肠损伤的发生机制,对临床上综合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研究基础。
目的:在探讨Alpha-2作用剂dexmedetomidine(DEX)对HDAC作用及保护败血症急性肾损伤的机制。  方法:在小鼠CLP手术后立即暨12 h后给予DEX或生理实验水,而后分析存活率,肾损伤,及TNF-α,MCP-1,BMP-7,HDAC2,and HDAC5基因表现。体外细胞实验中,BMP-7基因剔除之肾脏上皮细胞株NRK52E,以LPS刺激并加入Alpha-2拈抗剂yohimb
本文通过对肺癌耐药性的检测得出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GST pi、O6-甲基鸟喋吟DNA甲基转移酶(O6-烷基鸟嚓吟DNA烷基转移酶)、EGFR基因等与肺癌多药耐药有关。因此从调整化疗方案和应用EGFR抑制剂两方面提出临床克服耐药性的策略。最后希望扩大临床试验,从基础研究转入临床研究,到临床应用,从而使肺癌耐药性得以彻底克服。
肺癌目前是肿瘤中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占我国和西方国家肿瘤死因的首位。最近流行病学调查及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results,SEER)治疗显示:50%以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诊断时年龄超过7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心肺储备能力、肝肾功能及骨髓造血能力均明显下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都随之改变,另外,老年肺癌患者常合并多种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