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综述了宏观圈定空区的努力,归纳为四种办法加以比较。对1970~1983年四川地区的16组5级以上地震的空区形成过程的研究,并将其分为“开放型”和“先扩后缩型”。利用出现空区的震例,总结了空区参数与未来地震的震级的经验关系。对于鲜水河地震带和松潘、龙门山地震带,在规定划分时间空区条件后,在D~t图上进行预报评分,上述两地震带,根据D—t图判定时间空区都是有预报信息的。还对弱震空区的形成、形态分类以及三种无震空区给出了物理解释。(周毓瑶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