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及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来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vv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具体工程开发的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代码可移植性差、难以推广应用等缺点.从兼容不同工程特点、兼容各种传感器类型、满足不同用户对考证表、报表制作的要求出发,开发了通用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及分析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主要功能及特点及工程应用情况.
其他文献
洞庭湖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对长江流域生态、防洪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三口河系作为长江与洞庭湖发生联系的纽带,其污染状况将对洞庭湖的水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三口河系地区划分为重点城市污染控制区和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区两个控制区,并选择黄山头闸、藕池河口、安乡、杨家垱、八百弓和南嘴6个断面作为代表断面,分析了三口河系地区2001年-2010年水质变化趋势,发现三口河系地区水质起伏变化较大,总体
采用阈值分割方法对多个干旱指标进行综合旱情分析时,不同指标受各自阈值设定的影响,对同一地区同一干旱事件的干旱等级划分存在极大的不一致性.采用分位数方法进行干旱等级划分能够保证同一类指标的干旱等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有效减小综合旱情结果的误差.由于采用同一标准,因此不同区域的干旱旱情等级也具有可比性.此外,分位数方法能够直接获得干旱频率的结果,且综合旱情分析很容易加入或剔除某一干旱指标.通过济南市
选取沙化土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积雪指数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GIS软件,建立沙尘暴灾害下垫面孕灾环境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分三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对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灾害下垫面孕灾环境危险性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锡林郭勒地区下垫面孕灾环境危险性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在时间上呈现由低向高逐步增加的趋势,空间分布上西
在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的研究过程中,进行水质特征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滦河流域上游地区29个监测站点,在2010年对河流溶解氧、氨氮、高锰酸钾指数等14项指标进行监测,并分别采用了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分级评价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水质标识指数法六种方法对该地区主要河流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标识指数法比较适于滦河流域上游地区河流的评价.单因子水
重力侵蚀是侵蚀沟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对细沟侵蚀等过程中规模较小的重力侵蚀机制研究较少.基于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以南小河沟流域内的自然黄土为研究对象,兼顾塬面、坡面及沟底等不同地貌单元和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层土壤剪切力试验.分析发现,天然黄土的抗剪强度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根系分布密度、单位土壤根系长度的关系不显著.通过引入非饱和黄
生态水力学法作为一种生境模拟方法能够指导生态需水量确定和保护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不同河流生境特征、水生生物保护目标对生境的需求不尽相同,生境水力学法作为技术核心需灵活应用.本文以楠溪江干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计算为例,分析自然条件下生境条件与标准推荐方法的差别,探讨针对水生态保护目标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综合确定的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楠溪江干流水文情势、河势河型较为稳定,是洄游性鱼类香鱼的重要栖息地,生态
以重庆市缙云山的主要植被类型楠竹林为研究对象.从楠竹林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功能、林下枯落物对水源的涵养功能、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以及实验小区的产流过程对楠竹林的水文水保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为了满足自动采集系统设备既要有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又要有足够的集成性、开放性、可维修性、可利用性、安全性、抗干扰能力和经济性的特点,特选用设计了以美国CAMPBELL公司CR1000数据采集器为核心的自动化采集单元.对于南水北调自动化系统这样大型网络系统,其结构合理、层次简明是最重要的,它是系统高效、可靠、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特采用全分布式智能节点控制开放型全网络结构,以确保系统
针对高海拔大温差地区混凝土坝温控防裂工作的特点,提出智能监控的理论与方法,开发了一整套实现智能监控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首次在藏木水电站工程中成功实现了大坝混凝土通水全过程无人值守智能控制,实际降温曲线与理想过程线吻合较好,基础温差、上下层温差和内外温差均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大坝全过程工作性态的可知、可控,避免了裂缝的产生,为以后在高原地区修筑类似大坝工程提供了进行施工质量管理与防裂控制的实践经验
在前期选用中国高放射核废物处置库重要预选场区-甘肃北山地区的花岗岩,设计制作裂隙岩体水流-传热试验装置,进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给出试验模型的理论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分析了试验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到的裂隙水温度时间变化规律和模型稳态温度分布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垂直裂隙的出水温度对不同参数的敏感程度与具体的参数值有关,其中热源温度、岩石的热传导系数、水流速度、垂直裂隙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