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针灸”经络理论的循证初探

来源 :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j7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激光针灸”疗法的经络理论,对发展激光针灸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光子生物学原理,采用细胞血液流变学的探测方法、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验证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的循经性和循经远位效应。结论:①人体体表发光点线与古典经络穴位位置重合,光子电磁波沿着这些电阻相同的组织(人体体表发光点线)传导着,这种传导的轨迹很可能就是中医所讲的“经络”。②光子穴位照射引起细胞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主要是利用血液的电特性,通过调节血液的电阻率,使电磁波、生物电正常地在血液循环系统中传导。实现人体生物电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整体水平的流动致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稳态。所以,血液循环系统很可能是有形的最大的经络系统。
其他文献
失眠是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病,相对西药的耐药、依赖、成瘾性,针灸对失眠的治疗优势是肯定的。目前针灸治疗失眠主要以调心安神及调整阴阳为主,调肝法虽相对应用不多,但对于某些顽固性失眠仍有不错疗效。现就近7年针灸治疗失眠的近况作一简单综述。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纤维肌痛综合症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浮针结合走罐治疗,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片口服,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浮针结合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症疗效优于阿米替林,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期给予药物结合针灸治疗,缓解期给予针灸推拿治疗。结果:治愈51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有效率9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病程短,适合广泛应用。
目的:探讨超短波加中药保留灌肠对气滞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超短波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及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NIH—CPSI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该疗法的总有效率83.81%。结论:超短波加中药保留灌肠对气滞血瘀型慢性前列腺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2006年6城市调查报告显示,普通成年人在一年内有过失眠的比例高达57%,其中53%的人症状持续超过一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日本为2l%、加拿大17.8%、芬兰11.9%、法国19%,20%~36%的失眠患者病程超过一年。失眠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瞑”范畴,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表现有入睡困难,也称“起点
目的:介绍丹田气感诱导橡皮膏这一气功辅助产品。方法:从气功练习的现状与发明背景,丹田气感诱导橡皮膏的药物组成及制作,功效特点,作用机理等几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论:丹田气感诱导橡皮膏可以培养气感,还可以直接刺激身体的穴位,结合药效达到强壮身体的功效,值得生产推广。
目的:观察电针对脾虚证大鼠脑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雄性幼鼠按随机化原则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只/组)和造模组(64只/组)。造模组采用利血平腹腔注射、大黄灌胃联合饥饱失常法建立SD雄性幼鼠脾虚证模型,造模成功后造模组再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各32只/组。针刺组给予电针治疗,根据电针治疗时间不同将以上3组再随机分为4个亚组:7d组,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7周造成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设立假手术组、心衰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卡托普利组,分组治疗7周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N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质量指数(Im.LV)为指标评价左室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①模
目的:观察激光穴位照射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所致失眠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探讨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失眠的机理。方法: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安定组、激光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PCPA建立失眠大鼠模型,氦氖激光照射神门和三阴交穴各10min,用荧光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下丘脑5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首先侵犯骶髂关节、脊柱,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四肢关节和其他脏器的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多系统炎症疾病。病因至今未明,遗传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发挥作用。病理特点是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的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受累关节的强直。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较轻。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动后减轻,并可伴有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数月数年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