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植物是寄生杂草菟丝子的第二基因组吗?

来源 :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菟丝子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茎寄生杂草.菟丝子叶片及叶绿体高度退化,无根,需要从寄主获取同化产物,水及矿物质才能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生活周期.长期与寄主的协同进化赋予了菟丝子超级强的库拉力,使得菟丝子能够攫取寄主叶片绝大部分的光合产物,因此给寄生作物造成巨大损失.大豆、甜菜、油菜、洋葱、番茄、烟草、胡萝卜等一年生作物以及多年生果树及景观树等都有受到菟丝子严重危害的报道。
其他文献
千屈菜科水苋菜属杂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 H.B.K.)原为我国稻田一般性杂草,近年来在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稻田迅速蔓延,危害十分严重.针对耳叶水苋的分布、抗药性与适合度代价开展了研究.浙江省直播稻田杂草有28科51属74种5变种,在浙江绍兴地区稻田发现长叶水苋菜(Ammannia coccinea Rott.),经查新未见该草在我国大陆地区分布
我国是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国,因长期连作种植导致以根结线虫为代表的土传病虫害发生严重,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实践证明,使用甲基溴(methyl bromide)熏蒸处理土壤是防治土传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Zasada et al.,2010).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农药残留的累积毒性问题严重,共毒性危害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隐含问题,而对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存在诸多困难,尤其在未知危害物的鉴定与筛查,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鉴定方面,对检测方法的快速与准确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环境污染与农药的大量使用,使食品安全隐患更为复杂,更多的新型药剂、污染物、添加剂等更是缺乏精准的快速检测方法.
从天然产物中挖掘和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是新农药创制的有效途径之一.中药土槿皮是我国特有植物,本研究以芒果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离体抑菌活性供试菌种,采用活性追踪法,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8个单体化合物,经MS、1H NMR和13C NMR鉴定其化学结构为:pseudolaric acid A(1)、ethyl pseudolaric ac
双酰胺类杀虫剂是以昆虫鱼尼丁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新型杀虫剂,由于其作用机制独特,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已经有多种害虫的田间种群对该类药剂产生了抗性,甚至导致田间防治失败.
细菌作为单细胞原核生物的代表,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一直以来,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细胞分裂过程,而这种传统认识在20世纪60年代被打破.科学家们发现细菌个体之间也存在如高等真核生物般复杂的信息交流和信号传导,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Marshall,2013).
我国自1997年开始商业化种植Bt棉花,在随后的几年间棉花重大害虫——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Bt棉田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也随之减少(Wu et al.,2008).Bt棉花的大面积种植以及Bt棉田化学防治力度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棉田非靶标害虫种群地位的演替,这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存在不同看法.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以风媒、虫媒为主要传粉途径,天然基因飘流率较高,传播距离较远.阐明玉米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计算历史上最大的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MTD),对设置安全隔离距离、确保种子纯度十分重要.
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 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技术是在利用RNA沉默技术防治植物病毒病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防控除植物病毒以外的其他病原物(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所引起病害的新方法.它通过将来源于病原物的目的基因片段导入寄主植物中,通过寄主植物的RNA沉默途径中的关键蛋白Dicer Like (DCL)切割病原物特定序列的双链RNA产生病原物特异的小RNA。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内吸传导、灭生性除草剂,是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草甘膦简便高效的除草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抗草甘膦杂草不断产生与发展,截止到2015年1月,全球共发现31种抗草甘膦杂草.抗草甘膦杂草的出现与发展严重威胁到草甘膦的使用和农业生产,其抗性机制与防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