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主义、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法文化(论纲)

来源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r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群主义晚近始生,共同体却是源远流长。“共同体”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存在样式,可以从组织、原则、精神的层面考察。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共同体代表了一种包含特定的主体观、自我观、认同纽带、利益机制的群体生活模式,它在传统中国获得了礼乐刑政及非正式制度、日常观念的支持,它的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所蕴涵的包括利益保障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因素在内的治理能力。
其他文献
介绍一套零件视觉测量及定位矫向系统,本系统采用工业相机进行图像采集、VisionPro进行图像处理、C#集成开发上位机软件以及S7.Net实现S7-1200PLC与上位机的数据通信,采用V90伺服电机实现视觉处理结果的执行,设计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机器视觉的零件自动测量定位系统。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不少地区通过吸引外资,逐步培育起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绩效。烟台开发区就是其中成功范例之一。通过持续引进培育,烟台开发区一改过去长时期主导产业有岭无峰的"配角经济"地位,不仅生产出我省第一辆
欧盟国家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整体失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仍然相对较高。欧盟成员国的失业率表现不尽相同。为解决共同面临的失业问题,欧盟制定了共同就业政策,强调各成员国在欧盟就业战略框架范围内协调各自的就业政策,以实现提高就业、发展创业、提高企业组织及其雇员的能力以及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的目标。就业政策具有消除社会排斥、增进社会融合的社会意义。本文最后讨论了欧盟国家就业政策为中国发展积极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如果说以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教育人,那么现在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透露了执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新变化,预示着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越来越强调人性化追求。人性化为什么能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一种追求,什么是人性化,马克思主义怎么看待人性,我们党又是如何看待人性化的,从提出以
当代社会思潮呈多元化的趋势,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影响大学生对指导思想的正确选择,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的形成.为了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应从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环节、校园网络建设和扬弃社会思潮等方面,积极探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吸引力的有效对策.
过去的研究对前额叶在工作记忆和执行抑制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随着情绪认知研究的活跃,大量研究证明了前额叶在情绪认知活动中的调控作用。在解剖学上,前额叶与杏仁核,扣带回,海马,脑干等与情绪加工相关的脑区间的存在着广泛的投射纤维,通过病人的研究,Bcchara,Rauch等也发现额叶腹内侧,以及右侧额下回和眶回内侧与病人的情绪加工异常有关。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研究发现了额叶调控情绪加工
羞愧就是一种典型的负性自我意识情绪,它是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相关的社会标准不一致并且感知到他人消极评价时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羞愧包括一般的羞愧和道德羞愧,道德羞愧涉及严重违背道德标准,这种情绪常常发生在一种社会性背景中,它往往是由于在他人面前产生的一种失去名誉的担忧或者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被他人见证所引起。羞愧理解是基于对他人评价的解释,所以与对他人信念的推理能力相关。本文的着眼点是从儿童
文章的目的为:自我调控理论将个体视为能动的和灵活性的个体,体现在儿童能主动地运用一些调控策略来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最终实现与环境的协调、自我的稳定,自我调控的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调控策略是可培养和训练的,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冲突、调控行为冲动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项关键任务。弄清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方法,对培养儿童自我调控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的采用了问卷、行为观察等方法研究儿童自我调控
文章介绍了到7岁时大部分儿童己经可以推理二级错误信念,儿童从不与他人比较到与他人比较这本身就是认知技能的发展.当儿童从外在评价转向内在即开始考虑自己在行为中的作用时,也表明个人责任开始在羞愧体验中产生影响,这也是自我评价是否积极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本研究中加入了外在因素:他人反应,行为结果与他人的比较,个人责任。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探讨7-11岁儿童的羞愧情绪理解及其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对羞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和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义利观,但是,二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本文试就这两种义利观,在和谐观层面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一、“重义轻利”:“义”乃和谐之本。在儒家经典中,几乎没有单独谈到利得时候,一旦说到利,必须有义随之,不为反对求利,便为限制求利。儒家以其最为深刻的智慧,在义与利的取舍之间作出如此明确而又果断的选择,是与其本身所倡导的仁学思想有着很大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