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a图像融合技术评价肝门部胆管癌神经丛受侵价值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er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神经丛受侵间接影像表现及与病理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24例,Ⅰ型13例,Ⅱ型9例,Ⅲ型2例.术前均经统一扫描标准采集常规MRI、MRCP及Lava图像.在ADW4.4工作台,分别获取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再行图像融合.采用SPSS17R×C表资料χ2检验.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头颅MRI脑外意外发现的发生率、漏诊率。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头颅MRI平扫患者共8590名。两经验丰富影像科医生对MRI图像读片,根据不同组织结构顺序包括眼、耳、鼻、咽、软组织、骨读片。根据临床重要性,脑外意外发现分为正常解剖(E1),良性病变(E2),可能良性病变(E3),可能恶性(E4)。
目的 探讨黏液样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黏液样软组织肿瘤53例,术前行MRI和(或)CT检查.MRI检查使用T1WI、T2WI及T2抑脂序列进行平扫,增强采用T1抑脂序列.CT扫描采用横断面平扫加增强,矩阵512×512,管电压120kV,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目的 探究在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高分辨率CT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结合高分辨率的CT扫描,同时观察和比较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病理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MRI环形强化的高级别胶质瘤的DWI信号特点。方法 对28例高级别胶质瘤环形强化区域的DWI信号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图像特点分4种情况:1强化环形与DWI信号区域的对应关系;2环的形态规则或不规则;3环的外形有无张力;4环壁为闭环或开环;MRI检查序列为T2WI,T2WI-FLAIR,T1WI,DWI,T1WI抑脂增强。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及各亚型之间的MR灌注参数与PET-CT的标准摄取值(SUV)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对41例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行DCE-MRI和PET-CT检查,计算病灶的灌注参数,包括容积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比(Ve)和初始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iAUC),同时测量病灶的最大SUV值(SUVmax)和平均SUV值(SUVme
目的 探索磁共振成像对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成像方法及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对象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9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使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进行心血管系统MRI检查,选择快速成像的对比增强序列及亮血序列进行采集,根据需要进行黑血序列采集、磁共振电影成像,对比增强序列均进行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且所有患儿均有超声心动图资料,并经心血管造影检查和/或手术证实,分析MRI
目的 探索侵袭性纤维瘤病(AF)多排螺旋CT静脉期强化率(vCER)的影响因素以及MSCT-vCER在评价AF生物学特性中的价值.方法 测定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32例侵袭性纤维瘤病实质区的平扫及静脉期CT值,并计算MSCT-vCER.术后,取肿瘤相应区域行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对瘤细胞密度、胶原束、微血管数(MVD)、粘液样变程度等指标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
目的 探讨0.05%的地塞米松湿敷对治疗CT增强扫描碘对比剂渗漏的效果.方法 对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在我院64排CT室进行增强CT扫描发生对比剂渗漏患者35例,分成对照组17例采用硫酸镁加土豆片外敷,观察组18例用0.05%的地塞米松持续湿敷.结果 通过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对碘对比剂渗漏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见习是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我校硬件设施的不足,只有在医院通过见习的方式亲眼目睹设备,了解其操作流程,促进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有更好的效果。因此我校高度重视与周围三甲医院的联系,在相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医院和学校的关系相处融洽,学校内无法完成的见习教学任务,都到相关三甲医院去完成,即“医教相融保障见习”。
会议
OBJECTIVE Neuro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provided tremendous outcomes.Mechanical thrombectomy becomes a recommended guidelin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large vess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