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7.27”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来源 :2007年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普勒雷达、常规和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27日鄂东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槽前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气流之间的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鄂东南准常定的地形中尺度辐合线与该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频发有密切关系;雷达观测到MCS初期以对流回波团型存在,在演变成β中尺度弓状回波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大风天气。比较分析地面1分钟间隔的散度分布和6分钟的多普勒雷达、地面瞬时极大风观测资料,发现:地面大风灾害与强风暴减弱时产生的下击暴流有关,雷达速度图上大的径向速度不连续区域(大风核)反映了宏、微尺度的下击暴流的存在。文中还研究了用多普勒径向风速估计产生黄陂风灾的地面风的强度。
其他文献
  首先,总结了混源实验的步骤,提出了混源实验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4个问题:①端元油成熟度差异导致生物标志物参数非线性变化;②高演化或强降解条件下混源油常规生物标志物参
  研究了添加两种不同尺度氧化锌改性聚氨酯涂料的耐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氧化锌的粒径对涂料的抗腐蚀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纳米氧化锌复合聚氨酯涂层的耐磨性能明显优于普通聚
  复杂砂岩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按常规均质地层的方法建立的储层参数模型精度低。流动单元是解决非均质性问题较好的方法之一。以某构造东1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带指标法进
  海外部分老油田测试资料少,且产液剖面或吸水剖面资料往往代表多个单层组成的大套储层的合并解释。对于薄互层河流相砂岩油藏来说,进行接近实际状况的单层累计产出量或累计
  基于非平稳信号时频分析及地震时频属性技术应用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地震信号时频分析、分频解释、频谱分解、地震沉积研究、地震储层成像研究,以及地震时频分析技术、分频解
  川西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天然气发育,构造复杂,目的层为碳酸盐岩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埋藏较深,叠后时间偏移成像不准确,为此在该地区开展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应用研究。介绍
  DX12井区呼图壁河组油藏属于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主力含油砂体薄、横向连通性差,油、气、水关系复杂,油气储层呈现低电阻特征,给油气层的识别带来困难。针对该类测井解释
  岩屑砂岩储层在鄂尔多斯及准噶尔等中西部盆地分布比较广泛。实验数据表明,有些岩屑砂岩与石英砂岩有着不一致的岩石骨架测井值,且其中子测井值普遍偏高。当运用同一测井模
  基于台站观测资料,首先介绍了2007年汛期我国主要的气候事件,包括:1)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严重洪涝;2)7月至8月初,江南、华南等地高温严重;3)黑龙江、吉林西部、内蒙古东
  通过对松辽盆地十屋断陷西丁家三维工区的解释研究,厘清了桑树台大断层的北西走向和产状,为研究该区沉积和构造演化打下了基础。对皮家走滑断层进行了较准确的刻画,明确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