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东北夏季低温的诊断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 年6~7 月东北地区出现自1984 年以来最严重的夏季低温,造成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形成多项气象要素历史极值,是自1980 年代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天气、气候背景下,出现的罕见的夏季低温。本文利用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逐日站点温度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对2009 年夏季低温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9 年5 月底至7 月底,连续出现的7 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是形成该年夏季东北低温的主要天气系统。低温时期欧亚中高纬环流是典型的双阻型,并且双阻持续性异常强,导致了一次次东北冷涡的重建过程。研究还表明这一时期大气活动具有明显的低频特征。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雷达资料对2001~2010 年5~9 月河南区域雷雨大风和区域冰雹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中尺度天气综合分析和物理要素分析,揭示了河南省雷雨大风、冰雹、大风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的一些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和研究:⑴归纳出了河南强对流天气的典型特征,建立了东北低涡槽后型、华北低涡型、低槽型、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4 种中尺度天气分析概念模型,给出了各流型下强天气分析的关
本文以福建省政和县狮子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描述了狮子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从大地构造、地质背景、蚀变矿化分带两方面描述了狮子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因。研究表明:狮子岗矿区确定为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由于其较好的矿化蚀变特征及地物化遥资料的套合性,狮子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有着良好的找矿远景。值得进行深入的地质勘探、科研工作。
本研究对金矿床中的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毒砂与铁矿床中的赤铁矿、赤褐铁矿、镜铁矿、褐铁矿和磁铁矿及铜镍矿床中的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橄榄辉长岩矿石开展了Re-Os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对各矿床中的各种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适应性进行了讨论,从而为采集、挑选何种样品作为开展相关定年研究的对象提供参考。
本文以新疆黄山东铜镍矿床为研究对象,主要在黄山东铜镍矿床天隆矿业和汇龙矿业两个采矿点采集了浸染状和稠密浸染状硫化物矿石。直接对该矿床中的金属硫化物开展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得出:黄山东矿床形成于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与蛇绿岩无关。铜镍矿床在成矿过程中有少量地壳物质的加入等结论。
本文主要依据辽宁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收集到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等资料,建立了相应空间数据库,并结合最新成矿理论研究成果重新建立了研究区金矿区域找矿模型,采用矿产资源MRAS评价系统中的矿产综合预测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基于GIS下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重新圈定了找矿靶区。
本文以黑龙江金厂铜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矿床地质特征。从接触带构造系统的控矿特征、穹隆构造系统的控矿特征、角砾岩(筒)构造系统控矿特征、岩浆因素方面研究了控矿因素。研究表明:金厂铜金矿床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联合控制,而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最佳环境,这也是找矿的最佳标志,为下一步找矿预测提供有力依据。
本文以西藏尼雄矿田日阿铜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出:日阿铜矿成矿流体和矿质都是源自花岗质岩浆热液系统,成矿流体从夕卡岩阶段到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从高温高盐度向中低温中低盐度演化,这与于玉帅等(2012)对矿区夕卡岩矿物研究成果一致。因此,日阿铜矿是与花岗质岩浆有关的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交代夕卡岩型铜矿床。其中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保证了成矿物质的成功萃取;成矿流体中大量的F-
本文对2011 年6 月14 日暴雨发生过程中武汉站和咸宁站风廓线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本次降水过程发生期间,1)3000 m 高度以上环流相对稳定,而3000 m 高度以下,武汉和咸宁观测站不同高度区间的风羽图均随时间出现了顺时针分布;并且,通过降水资料分析发现低涡中心东侧的降水强度较大.2)本次过程存在动量下传现象;低层风的垂直切变量级较大,为1.0×10-2/s,而高层垂直切变相对较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卫星、雷达及Laps 再分析场资料等,对2011 年7月5-6 日襄阳局地强降水特征及成因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中β 尺度MCS 是此次局地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它形成于深厚的湿层和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中低层风场辐合加强是导致云团强烈发展的重要原因.该MCS 由多个中γ 尺度对流单体组成并呈带状排列,位于云团亮温梯度较大一侧,强降水以45-50dBZ 回波强度为主,并主
利用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 年6 月18~20 日发生在湖南的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深厚湿层中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得强对流上升运动集中在中下层,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虽然产生雷电,但无大风、冰雹天气出现。(2)低质心、高效率的大面积降水回波(≥40dBz)较长时间源源不断地从湘北经过,产生了“列车效应”,导致湘中以北大范围的暴雨甚至大暴雨天气。(3)冷暖平流和辐合相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