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的百年演变

来源 :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caijuan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中国地质教育史,是中国百年时代精神精华的浓缩与再现.中国地质教育理念和精神的历史演变分为4个阶段.中国地质教育创始期的理念与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教育的理念与精神;改革开放带来地质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变革;面向21世纪的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地质精神,光大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思想,对于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地质教育不像西方以浪漫的“旅行地质学”形式为肇始,带有纯科学的意味。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民族觉醒、独立与解放的强烈意识,带有悲壮的色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和民族复兴的梦想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中国地质教育理念与精神的演变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史的一条逻辑线索,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但始终不变的是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辩证观物等价值理念和致思方法,特别是由此而沉淀生成的“三光荣”精神,已经成为地质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地学教育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底蕴的“三光荣”精神,将会历久弥新,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地学教育、地学人才的培养能不能过得硬,除了知识和物质技术要素之外,这是不能缺少的精神之“钙”。
其他文献
今年,是我国近现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一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迎来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建馆100周年.馆的前身是中国地质调查所图书馆.从中国近代科学来说,最成功的是
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代表资源观的"地大物博"与"资源危机"、代表社会发展观的"有水快流"与"节约型社会"等词汇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分布,寻找从"有水快流"向"节约型社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质公园品牌创建,各地的地质博物馆、观赏石、宝玉石、矿物晶体、化石等地学科普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一时间,地学科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会议
北京是中国地质调查的"摇篮",1916年开始北京西山地质调查,1920年出版第一部地质调查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2016年恰逢100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两轮区域地质调查,北京率先
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功用和内涵入手,试图对文化以及地质文化确立一个精确的概念,并结合我国1999-2010年底的新一轮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阐述地调工作与推动地质文化大繁荣的内
中国的地质调查之所以在辛亥革命后起程,有几个具体的背景不能忽视.换句话说,中国的地质调查是应"运"而生的,有其逻辑自洽的合理性:一方面,鸦片战争之后,看到西方列强在自己
本文将消费者对于环境质量的偏好纳入到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之中,构建了一个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如何设定当地的环境标准,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流动,进而影响了区域环境质
本文提出包括资本配置效应、市场接近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所得税效应等转移支付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补贴欠发达地区企业经营利润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经济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是否可以破解"资源诅咒"的思考,构建了一个附加技术创新的两地区三要素模型,通过理论推理证明了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而只
会议
今天,共同追溯地调百年发展历程,探讨地质行业人文精神,恰逢其时、立意深远。借此机会,谈几点意见。一要不忘初心,沿着地质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要继续坚定地忠于党的地质调查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