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刚度对全机低速颤振模型的影响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amis_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机低速颤振模型风洞试验,研究的是模型在自由—自由状态下的颤振特性.因此,模型的悬挂系统非常重要.模型悬挂系统的设计不但要保证模型和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不能影响模型的振动特性和颤振特性,所以悬挂位置和悬挂刚度的选择尤其重要,文章以某小型运输机全机低速颤振模型为例,分析悬挂刚度对其颤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机颤振模型采用弹簧悬挂系统时,悬挂弹簧的刚度会对模型的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保证模型安全的前提下,悬挂弹簧的刚度应尽可能的小。本研究对类似全机颤振风洞试验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新的有限元热应力求解方法用于集成式热防护系统热弹性特性分析.采用多变量有限元方法进行几何非线性单元列式,将温度的影响转化成热载荷进行静力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结构内部热应力.针对典型弹道,计算了在变热流密度情况下结构的热应力分布特性.根据载荷-位移曲线对结构的热屈曲特性进行了分析.验证算例表明,所提出的多变量有限元热应力计算方法与nastran计算结果相差在10%以内,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板
飞行器在空中投放物体过程中,分离物可能会对载机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空中多体分离是工程中十分关心的问题.在非结构网格框架下,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结合动态网格嵌套技术模拟物体的分离过程,并通过网格变形技术处理气动弹性产生的结构变形,通过求解六自由度运动方程和气动弹性方程,重点研究气动弹性变形对空中分离过程中分离体运动轨迹的影响.首先分别计算了吊舱投放和静气动弹性的风洞实验算
以气弹特性与变形量为设计约束,利用MDO技术得到设计对象的结构刚度分布特性,以此建立刚度设计目标作为型号研制中的结构设计参考,使得设计出的对象结构满足相关气弹特性与变形量要求,以显著减少研制过程中的迭代次数,有效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经费.本文采用的结构设计目标建立方法在当前型号研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基于自主开发的流场计算程序TRIP发展了一套静气动弹性计算软件.简要介绍了该静弹计算软件的组成部分、耦合方式和采用的关键技术,并利用Hirenasd机翼标准算例对软件的静变形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估.采用该气弹计算软件研究了大展弦比翼身组合体模型DLR-F6静弹性变形对风洞实验数据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变形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模型变形对网格收敛性结果的影响、模型变形对气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及来流速压对模型变形
乘波气动构型由于横航向耦合易出现滚转发散和荷兰滚发散的动不稳定问题.为在高超声速风洞自由飞实验中验证这一现象,本文设计了典型锥导乘波体飞行器气动外形,通过基于系统辨识技术的非定常气动力降阶模型与刚体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乘波飞行器气动/飞行力学耦合系统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气动力和力矩特性设计模型结构并进行动稳定性评估,经过反复循环迭代,最终获得了在风洞实验条件下最有可能出现典型发散现象,且在风洞有效
以一架外形近似美国航天飞机的飞行器为对象,计算其纵向地面伺服弹性稳定裕度,并分析其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传感器安装位置、舵机截至频率、系统结构阻尼以及舵面质量分布等因素都会对飞行器地面伺服弹性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设计时应当给予一定的关注.同时,对于地面伺服弹性不稳定现象,添加限幅滤波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改善方法.
大攻角下细长体背风侧会出现很强的非对称涡系,对飞行器的稳定和控制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发展了一种新的大攻角细长体侧向力控制方法.在半顶角为10°的细长体模型头部顶端安放薄膜状三角形自激振荡旗帜.通过调节旗帜的滚转安装角,实现了对大攻角下细长体侧向力近似比例的控制,并且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拟合直线斜率为-0.158.该机构构造简单,控制效果明显,具有进行工程应用的潜力.
桁架支撑机翼是一种非常规构型,其连续阵风响应特性可能与当前飞机构型有所差异.本文针对某一桁架支撑机翼算例,采用基于线性系统的连续阵风频域响应分析方法,考察了机翼弯矩、扭矩、剪力以及翼尖加速度的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变化情况,并与无支撑机翼的连续阵风响应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桁架支撑机翼内侧的扭矩较无支撑机翼而言显著下降,而桁架支撑机翼的支撑部分可视为能降低翼尖加速度的被动阵风减缓系统。
针对机翼跨音速激波抖振载荷减缓问题,通过求解SAS-SST湍流模型封闭的非定常雷诺平均方程模拟了后缘附近的翼面上装有微型扰流片的NACA SC(2)-0714超临界翼型的非定常流场,结合流场特性研究了微型扰流片的安装方式(上置扰流片、下置扰流片)对NACA SC(2)-0714超临界翼型抖振载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置扰流片能够缩小激波振荡范围,降低翼型抖振载荷的幅值,而下置扰流片扩大了激波振荡
以压电垂尾结构为模型,使用多模态加速度反馈控制方法,研究了垂尾抖振控制问题.首先,根据正位置反馈(PPF)控制提出了加速度反馈控制方法,使用ARX模型辨识方法进行控制系统建模,设计控制器,风洞试验验证了使用多模态加速度反馈控制方法能有效控制垂尾结构的抖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