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菌β-微管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分离纯化

来源 :第六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发生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的无性态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Schw),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ew.),Retch]。自1991年报道发现抗性菌株以来,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抗性菌株比例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对许多病原真菌的抗性检测发现B.微管蛋白基因的点突变,导致蛋白的三维构象发生改变,能阻止药剂与靶标结合,导致抗药性的产生,但周明国等人的研究发现,从禾谷镰孢菌(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MBC)的敏感菌株(MBC s)和田间及室内诱导抗药性菌株(MBC R)中扩增β一微管蛋白基因,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MBC R菌株未发生任何位点的突变,说明G.zecte对MBC的抗药性机制并非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由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突变所致。而是与一种未命名微管蛋白有关,该基因与其他常见真菌尽微管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70%~78%。本研究旨在将该病原菌β-微管蛋白原核表达,分离和纯化,为进行离体药剂与靶标蛋白结合试验,制备靶标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本研究扩增了禾谷镰孢菌(G.zeae)对多菌灵(MBC)敏感菌株(MBC s)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1-tub)和MBC s的未命名微管蛋白基因(β2-S),及中抗菌株(MBC MB)的未命名微管蛋白基因(β2-MR)和高抗菌株(MBC HR)的未命名微管蛋白基因(β2-HR),并将其连接到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gami,经IPTG(1mM)诱导4h后,得到了N末端融合了6×His纯化标签的表达产物,用HisTrap TM HP Columns进行纯化,纯化的蛋白经SDS-PAGE电泳进行纯度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后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分子量约68kD左右的蛋白,和预测的目标蛋白大小一致,表达的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表达量依次占细菌总蛋白量的88.7%、75.2%、41.8%和77.3%。纯化后显示,各蛋白的纯度均达到90%以上。原核细胞表达系统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操作简便等许多优点,本试验构建了表达β微管蛋白和未命名的微管蛋白的高效表达质粒,为下一步实验需求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室内离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丁香菌酯(SYP-3375)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其EC50值为1.83mg/L,防效高于嘧菌酯和生产常规药剂福美胂。田间试验结果和试验中观察到的
将两种菊科植物旋覆花和土木香的提取浸膏分别制备成含20%旋覆花浸膏乳油和含20%土木香浸膏乳油。在大棚药效试验中,当黄瓜霜霉病零星发生时,将含20%旋覆花浸膏乳油16倍、32倍和
会议
QoIs类杀菌剂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因其具有广谱、高效、环境友好、作用方式新颖、与目前使用的杀菌剂不存在交互抗性等特点,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本文以
在葡萄花前、花后、初果、果实膨大期采用阿米西达、安泰生、必备作为保护性杀菌剂,施药3~4次,于生长后期调查,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阿米西达施药4次为96.53%;施药3次为91.24
田间常发生的葡萄病害主要有葡萄霜霉病、葡萄黑豆病、葡萄灰霉病、葡萄白粉病及葡萄白腐病等,发病率一般在5%~30%,病情指数为0.3~3.0。葡萄病毒病中,葡萄卷叶病发生较普遍,但品
白三叶又名白车轴草,豆科三叶草属。原产欧洲,现广泛分布温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均有分布,是牧草和优良的观赏草坪植物。 White clover, also kn
在室内及日光温室比较了己唑醇等5种三唑类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菌(Sphaeratheca fuliginea)的毒力、药效以及对黄瓜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由大到小为
会议
山核桃溃疡病(Dothisorella gregatia canker of Carya),是目前为害山核桃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病害,为控制病害的发展,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作者在2002年4月至今。对宁国市山核桃
辣椒疫病是严重危害辣椒生产的一种土传病害。在气候适宜的的条件下,短期内即可暴发,蔓延速度极快,近年来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其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属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