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产业溢出效应下浦东新区承接载体初探

来源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分析自贸试验区产业溢出机理和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国际案例的比较,提出周边式外溢和跳跃式外溢两种空间模式,并根据浦东新区生产力格局,初步探讨了自贸试验区产业溢出效应下浦东新区的承载空间.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电磁搅拌制备的T12 碳素工具钢的半固态流变浆料和半固态流变浆料的直接轧制,实验观察 T12碳素工具钢的半固态流变浆料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半固态浆料中的固相分数增加,初生奥氏体固相颗粒更加圆整,分布更加均匀,其在100~200μm 范围内。在半固态浆料直接轧制过程中会产生液相偏析和固相颗粒的塑性变形,轧件的边缘液相分数高,中心部位的液相分数低,固相分
对于0.4C-1.5Si-1.5Mn系TRIP钢棒材,研究了等温淬火(AT)和常规淬火回火(QT)两种热处理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常规力学性能及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T 试样具有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马氏体等多相组织,试样中高达19% 的残余奥氏体使其常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回火马氏体组织的QT 试样。此外,在相同的抗拉强度水平下,AT样的旋转弯曲疲劳极限1 640 σ = MPa,疲劳极
本文利用热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成分、不同轧制工艺船板的大线能量焊接后热影响区各区域的性能,观察了组织形态和晶粒尺寸的变化。结果表明,碳当量是决定组织形式和韧性的主要因素,采用TMCP 工艺有利于提高大线能量焊接性能。低碳当量设计和TMCP工艺结合是生产具有良好大线能量焊接适应性船板的合理方法。
实际生产过程中,20R钢经常出现韧性偏低且满足不了标准要求的问题,在实验室分别从魏氏组织、钢中夹杂及带状组织三个方面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检验结果来看,钢中魏氏组织的存在是由冷却速度决定的,并不是造成钢板韧性偏低的主要原因。而钢中夹杂物的大量存在及带状组织的产生则是分别造成韧性偏低及钢板纵、横向冲击韧性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通过成分及轧制工艺的改善,钢中夹杂及带状组织明显减少后,钢板的韧性得到了
近年来,如何有效的预测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是许多钢铁公司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连续冷却过程中的自由能理论为基础,开发出了一套统一的相变本构方程。该本构方程可以用来预测钢材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从奥氏体到铁素体、珠光体或贝氏体的开始转变点和结束转变点,同时还可预测各相转变的体积分数。针对DIN SAE 5140 钢种,利用优化算法得出了一套相变本构方程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含有100万个Na原子的液态金属大系统在凝固过程中纳米级团簇结构的形成与演变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Honeycuyy-Andersen (HA)键型指数法和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的基本原子团表征了各种类型大团簇的结构组态.结果显示:在液态金属Na凝固过程中,与1551键型密切相关的(13 3 6 4),(13 1、10 2),(14 2 4 8)等3种基本原子团及其组合在微
为了满足各种纳米电子学应用的需求,发展新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最近,作者研究了乙醇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来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然而,这种方法需要使用金属催化剂,这使得产物中带有杂质.提出了一种采用将赤热石墨棒在乙醇中快速淬火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碳纳米管没有催化剂杂质.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对制备的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产物是多壁碳纳米管.由于这
采用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及4,4-二氨基二苯基醚(ODA)为基本原料,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制备聚酰胺酸(PAA)溶液.由于纳米粒子的表面能很大,易团聚和二次团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超声机械共混法,使球型nano-Al2O3,nano-SiO2和孔型nano-SiO2均匀分散在聚酰胺酸胶液中,按照一定工艺要求制备聚酰亚胺/无机纳米杂化薄膜。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
在不同的HPAM浓度、HPAM/AlCit质量比和矿化度等条件下合成了HPAM/AlCit胶态分散体系(HACDS)。将合成的HACDS在常温下干燥,制得干片,利用Olypus偏光显微镜观察了HACDS的微观结构。采用ZetaSizer3000型电位-粒度分析仪测量了HACDS成胶过程中的粒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微观状态下,成胶后的HACDS呈明显的树枝状或枝杈状,没有形成网状结构;在成胶初期,
我国处在新型城镇化的转型时期,新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阶段性的评估工作在此至关主要.疏解中心城人口作为西方新城理论的源起目标之一,亦作为我国特大城市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战略举措,新城是否如期所愿达到了疏解人口的目标亟待回答.在新城人口相关理论模型极度缺失的情况下,本文旨在拓展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寄以建立“新城对人口疏解作用”初步评估框架.通过对西方经典新城理论追根溯源,寻求新城源起与现实价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