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的人生--关于台湾日治一代的文化记忆

来源 :“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多桑》是导演吴念真根据对父亲一生的见证提供的一份证词、回忆录、口述史.它以一种纪录片式的手法展现了"多桑"及日治一代的身份认同危机.本文将以该影片作为切入点,结合理论与史料分析,解读台湾日治一代的集体记忆及身份认同问题.本文的理论思考从史学理论中的记忆转向出发,这一新出现的"记忆"是结构性的大写记忆,是实践、人为物质的集合,是福柯式的话语场,"记忆"自身也成为了历史的行动主体.故而,本文主要结合了记忆理论与空间理论,将"多桑"及日治一代置入其日常的生活空间进行考察,探究空间中象征符号的转变如何一步步扭转、塑造了人们的集体记忆与自我认同.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对欧阳修的宦游经历以及人生态度进行研究。通过介绍欧阳修在洛阳、庐陵、夷陵、滁州、颍州等地的宦游经历,使欧阳修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洛阳使他乐观而率直,
会议
北宋城市经济与前代相比有了极大的发展,城市人口也不断膨胀,这就带动了包括曲子词在内的城市文艺的蓬勃兴起.东京的词曲消费不但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助于
会议
清朝末年,冀东乐亭县的袁嘉敖以布衣之身和疏狂怪诞的诗、书、画格调行走于辽沈、吉林大地.他同与他命运相仿的铁岭底层士人魏燮均贫贱相交四十年,二人"草根"型、民
会议
学术研究有不少问题之所以未能取得根本的突破,常有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新材料一直不被发现.新材料有时并不存在于稀见文献,而是浩如烟海的图书往往会将许多有价值的东
会议
"西楚"作为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本文通过分析《史记》中相关信息,论述了"西楚"的地理空间、文化分区、历史演变。如能结合西楚文化地理的
会议
作为学者鲁迅,其中国小说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展示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学研究中的开阔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缜密的学术思维,其中的社会学意识便是其特点之一.以鲁迅的
会议
北宋古文运动中,欧阳修是一位关键人物,尹洙也是一位中坚力量.两位健将的散文都颇得《春秋》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春秋》义法正是尹、欧二人进行古文创作、从事古
会议
从十七年文学始,中国现代乡土小说逐渐式微,替而代之的是农村题材小说.管桦的小说《辛俊地》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个案.主人公辛俊地也是典型的"地之子"形象.
会议
展读孙犁小说,质朴的农民美学不仅是一种普遍的文学存在,而且维系着多元审美资源的汲取和表现,乡土农村的民间经验构成了文学诗情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一艺术思维的深
会议
《文心雕龙》全书义脉纵贯,"枢纽"五篇是文理的基础,而"上篇"二十篇之论文体,与"下篇"之论文术,体用相依,而总归撰作的用心.此心为总持文体的关键.故论《文心雕龙》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