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吸附效应的页岩基质渗透率计算模型

来源 :2015全国沉积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m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页岩吸附层在不同含水饱和度和压力下对基质渗透率的影响,采用毛细管模型,并结合现有表观渗透率计算模型,分别建立考虑吸附、滑脱和自由分子流动效应的有机质渗透率、无机质渗透率和综合渗透率计算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现有渗透率计算模型对比,该模型在计算具有吸附特性的页岩气藏基质渗透率时与实验结果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
其他文献
本研究回顾了过去渤海陆架演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总结了不同年代学方法(包括14C测年、光释光测年、磁性地层学以及天文调谐等)在限定重要地质、环境事件发生时代的优势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海平面定量重建的结果,认为第二海侵层始于MIS-5期,在MIS-3期尚有残余沉积保留的可能,反映了第二海侵层内部两个次一级的海侵事件;第三海侵层始于MIS-7期,可能持续至MIS-6期,同样对应了内部的两个次一级海
本文对辽西建昌玲珑塔地区大西山剖面凝灰岩层进行了高精度CA-ID-TI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高精度年龄数据,年龄测定结果与地层层序完全一致。ID-TI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大西山剖面含重要化石地层的年龄在160.89 Ma至160.25 Ma之间,属于晚侏罗纪早期牛津阶。该研究成果为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带羽毛恐龙和真兽类哺乳动物的生存年代提供了确凿的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当前CTS的性能也受SAW器件性能的局限,如SAW的插入损耗,色散效应,带宽和频率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和测量带宽,CTS中也开始使用性能优良的数字器件,如使用DDS芯片生成带宽更宽,持续时间长的Chirp信号;生成预失真的Chirp信号以修正系统中的非线性失真误差。现有DDS数字芯片可生成1GHz带宽的线性Chirp信号随着数字器件水平的提高,采用高采样率的ADC芯片,高速的FPGA芯片,
本文以磁化率(MS),非磁滞剩磁(ARM)和元素地球化学作为古气候和古环境替代指标,通过频谱分析、小波分析、滤波以及天文校准等方法,对华南广元剑阁上寺剖面,达州宣汉渡口剖面和贵州织金熊家场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
磁性地层研究结果显示,在厚约3.5m(约1.5-5.0m)的地层内,存在明显的负极性漂移事件特征。沉积序列顶部2.32m之上呈明显的正极性特征,之下出现相对稳定的负极性特征;在约4.4m前后有三个样品显示弱的正极性特征,且虚磁极(VGP)纬度大于400,可以认为是一次快速正极性波动;底部约0.5m的地磁极性由于岩性等因素的影响数据波动较大,但显示明显的正极性向负极性漂移的转变特征,可以认为是极性漂
典型地学剖面北起华南沿海,穿过南海海区,向南延伸至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构造上包含被动大陆边缘、边缘海盆、俯冲带以及弧后盆地。剖面的编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速度模型进行连接和整合,选取合适速度-密度转换关系,建立岩石密度和磁化率剖面,通过不断修改模型参数以拟合重-磁数据,最终建立剖面下方地震波速度、岩石密度和磁性结构并进行综合地球物理解释。通过将编制结果与其它深部结构研究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断裂活动、地震
本研究对采自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山东寿光双王城遗址、河北隆化鲍家营遗址和四川金川刘家寨遗址等地的定向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考古方向研究,样品材料包括窑址、灶台等遗存上的烧土、耐火砖等,样品年龄分布从~3000 BCE至~1300 CE。岩石磁学结果指示样品主要载磁矿物为单畴或超顺磁的磁铁矿或赤铁矿,样品初始受热温度都在500℃以上,说明样品记录的是最后一次受热时地磁场的方向信息。本研究采用逐步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裂缝型油气藏已经成为勘探重要的新领域,然而裂缝型油气藏通常构造比较复杂,资料信噪比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地震资料的结构信息分布入手,对现有的梯度模等参数进行改进,确定能准确区分地震资料结构信息与噪声的结构参数,推导并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各向异性扩散去噪模型,整体上降低了随机噪声对地震资料的影响,为裂缝型油气检测和油气识别提供有力支撑.
电成像测井是以扫描或者阵列的方式,沿井壁进行岩石物理量(如电阻率)变化测量的一种测井技术,根据测量的数据生成图像,从而形成井剖面图.电成像测井图可以对地下裂缝、孔洞和层理等地质现象进行直观的显示.近年来电成像测井裂缝自动识别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课题,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图像分割.
束鹿凹陷是在前第三系基底上发育的东断西超的单断箕状凹陷.郝以岭等人(2007)研究表明,束鹿凹陷泥灰岩内部砾岩体和裂缝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束鹿凹陷剩余资源量较大,而泥灰岩裂缝性储层油气显示多,是一个潜在的油气富集领域(王孟华等,2007).泥灰岩地层基质孔隙不发育,溶孔和裂缝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其中裂缝又是主要的运移通道,故其油藏规模主要受裂缝发育规模的控制.广泛发育裂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