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课程资源进入中学校园的探索与实践--以师大附中校本课为例

来源 :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着师大附中“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原则,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开发设计了鸟类、古生物、植物、昆虫等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校本课教学内容,目的是提升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深入研究的兴趣。
其他文献
“共享”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战略、新举措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旨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自信与共享两者相辅相成.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机构,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资源中心.文化资源共享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战略体现在文博领域,就是要求充分挖掘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参博物馆在科普展示教育工作中还有短板,应从整合人参科普资源、创新科普活动技巧、科普产业化三方面来充分发挥人参特色科普展示教育优势。
博物馆的评估,其实体现了一个馆的综合实力.在博物馆工作中,利用各种评估标准,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博物馆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总结2008年以来中国博物馆评估发展变化及现状,以期从博物馆的定性到评估的标准体系及运行管理等细节方面加以阐述,在日常工作中,以评估标准开展工作,更有利于提升.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自写入博物馆的定义时起,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在博物馆内做公共教育及相关研究时间尚短,经过理论学习后,需要进行实践来佐证,吉林省博物院博物小课堂就是自2017年11月起在本院内开展的实验性公共教育活动课堂.本文仅以博物小课堂已经开展的五次内容为实例研究范本,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一些基础层面进行探索.
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通过向广大公众开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随着博物馆和群众文化生活日益贴近,其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愈加突出.怎样合理利用博物馆本身大量的教育资源,提高其服务水平,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博物馆中,以恐龙为主题的展览往往是最吸引观众的,恐龙主题教育也是科普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快速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然而以往的一些科普教育只是简单的讲解介绍,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为了更好地激发群众探索科学的愿望,博物馆应该加强恐龙主题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利用博物馆的天然优势普及科学知识,这对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的历史变迁,是以中国古代先民对抗疾病、人类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变化为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它凭借独特的专业特点,在中医药课堂教学和人类生命健康科学普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展示中医药博物馆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加深观众对中医药历史的理解,是中医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也是对讲解员的巨大考验.
在不久的将来,美国的博物馆教育能够替代学校教育成为主流教育。反观国内的博物馆教育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人们把博物馆当作周末休闲度假的场所,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只是把博物馆当作一个费用低廉的社会实践基地,每次举办活动的时候才想到博物馆,用几台大客车把学生带到博物馆走一遭就行了,拍一些照片和视频,回到学校做一期墙报,即使是召开一次参观交流会都是非常奢侈的事。其实,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责任在博物
博物馆公共服务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的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旅游观光、文化休闲服务.其终极目标是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当代社会公众的文化意识越来越浓厚,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这使得观众逐渐地从行为客体转变为行为主体.面对角色的转变,博物馆积极主动地协助鼓励和支持民众利用博物馆的公共资源,而提供社会服务是提高博物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