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阳极氧化铝膜孔阻挡层去除的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阶梯降压法和点蚀法对多孔阳极氧化铝的阻挡层进行研究,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阻挡层的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阶梯降压法能有效的减薄阻挡层,阶梯降压法结合点蚀法能使阻挡层部分穿孔,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利用脉冲真空电弧离子镀技术在3Cr13不锈钢衬底上制备厚度>1ìm类金刚石薄膜.分别使用Ti,TiN做过渡层来研究类金刚石膜的附着力及硬度问题.采用划痕仪测试了薄膜与不锈钢基底的结合强度,采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薄膜的显微硬度,并用B.Jonsson和B.Hogmark方法将薄膜硬度分离出来,得到了硬度,附着力与膜层间的关系,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解释.结果表明:Ti过渡层的引入明显的改善了膜与不锈钢
采用Al-Ti镶嵌复合靶在Ar、N2和O2混合气体中反应溅射制备了一系列(Al,Ti)(O,N)涂层.并采用EDS、XRD、AFM、TEM和微力学探针研究了薄膜的化学成分、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氧分压的提高,涂层中氧含量逐步增加,氮含量相应减少,(Al+Ti):(O+N)的化学计量比仍约为1∶1,涂层保持与(Al,Ti)N涂层相同的NaCl结构.随着氧含量的提高,涂层生长的择优取向发生改变
为了探讨纳米SiO2对火焰喷涂尼龙(PA)1010涂层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MRH-3型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n-SiO2含量的尼龙1010涂层的干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涂层的磨损表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n~SiO2的加入能明显提高尼龙涂层的耐磨性,降低摩擦系数,疲劳磨损、粘附磨损及犁切现象明显减轻,当n-SiO2含量为1.5%时,复合涂层摩擦磨损
热喷涂方法制备纳米涂层是现代表面工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比研究了等离子喷涂纳米和常规WC-12%Co涂层在常温干摩擦、水润滑以及高温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图1分别是纳米和常规WC-12%Co涂层的截面形貌SEM照片,可以看出,常规涂层孔隙分布较多,并且有横向裂纹,说明粉末在形成涂层的过程中平铺性能不好,层与层之间的结合也比较弱;另一方面,个别较大的粒子没有完全熔化,造成半熔颗粒与熔融颗粒之间
本文通过对高速电弧喷涂层的结构特点及磨损面的应力分布的分析,提出其滑动磨损过程中涂层的剥层磨损模型.在滑动磨损过程中,涂层表层在法向载荷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将产生压缩-拉伸循环应力;在循环应力的作用下,裂纹沿着扁平颗粒的边界萌生并扩展,导致扁平颗粒的整体脱落或破碎,成为磨屑.
本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比较了一种含羟基的荒氨酸三嗪衍生物(LDION)在矿物油和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LDION在矿物油中具有更好的响应性:首先,其改善矿物油抗磨效果的能力比改善菜籽油抗磨效果的能力强;其次,其在两种基础油中都具有很好的极压性能,但在两种基础油中都不具有减摩效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光电子能谱(XPS)对磨斑表面进行了分析,发现LDION添加到两种基础油中后所形
本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缅甸蟒蛇腹部表皮的超微结构;用UMT-Ⅱ微摩擦磨损实验机,研究了蟒蛇腹部表皮在不同载荷和不同运动方向时与不锈钢钢球的摩擦性能;分析了表皮的摩擦机理.结果表明:蟒蛇腹部表皮的超微结构由指状微凸体和板结构部分周期排列而成,板结构上随机分布着微孔;腹部表皮的摩擦系数与载荷无关,与运动方向关系密切;向前运动时摩擦系数最小,向后运动时最大,侧向运动时介于两者中间;表皮摩擦力
本文应用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单晶硅上制备了由硬/软亚层交替构成的类金刚石多层膜.通过工艺参数调整,获得了亚层厚度从1000nm至25nm变化的DLC多层膜.应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测试了DLC多层膜在真空、氧气、干燥空气下的摩擦学行为.实验结果与单层DLC膜比较表明,在不同摩擦环境下,多层结构对摩擦因数的影响较小,但对磨损率有较大的影响.多层结构可有效抑制DLC膜的磨损.特别是在氧气
采用纳米粒子复合微米吸波粉体方法制备雷达隐身吸波涂层,计算了纳米粒子复合微米粒子的配比.选用微米氧化铁(Fe2O3)和不同含量纳米PbTiO3粉体为吸波剂,经纳米复合过程制备了吸波涂层.对涂层的雷达波反射率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方式制成的雷达吸波涂层,其中低频吸波性能比单独采用微米级吸波剂有明显提高,纳米复合有利于展宽吸波带宽或降低反射率的峰值,当定义反射率--频率曲线中小于-5dB以下的频宽为合
本文用Kintic Monte Carlo方法研究了薄膜的生长机理,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三维模型,并对激活能的计算给出了比较合理的方法.首次定义了表征薄膜内部致密程度的物理量"相对密度",并且重点计算模拟了"相对密度"随衬底温度、入射率、薄膜平均厚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薄膜相对密度md逐渐增大,当达到相对密度的饱和温度Td时,md趋近于1.随着入射率的增大,相对密度的饱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