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框架下建筑美术教学的探索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教学,是建筑学基础教学的一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给以足够的重视,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建筑设计,也会影响建筑设计本身.艺术教育框架下,建筑美术教学直接影响着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发展,并受着这种因素的影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会提高学习效率,顺利完成学业.总结出了建筑学美术教学中的美感培养,建筑学美术教学的造型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
其他文献
教会学生画好画像建筑、提高艺术修养、加强创意思维训练,是建筑美术教育的三项重要任务.其中创意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在建筑美术教育中通过创意素描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创意素描的教学可以分为画面意义的创意;画面构成的创意;作画材料、工具、技法的创意等几个环节来训练思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重视建筑美术专业特性,更新教学内容;整合建筑学科美术基础教学平台,创建独具特色的创意抽象绘画训练教学,从创意素描的教学要点、创造意境、语言形式、表现方法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扩展了设计素描的内涵与外延,强化了专业基础设计美术课程教育的目标与作用.通过教学改革的设计素描教学单元由结构素描—明暗素描—创意素描三大模块组成,也就是让学生首先从了解物体结构人手,进而认识形体表象,最终解析物体本质,由这样一个循
建筑水彩以类型建筑物为题材对象,与建筑艺术保持着某种特殊的血脉互通关系.建筑风格、构造、色彩中的视觉形式启迪水彩语言的艺术表现,艺术家通过主观的意识、情感,赋予建筑体非物化的视觉精神内涵,表达艺术个体对建筑的所思、所感、所悟.抛开从纯形式美的视角审视建筑水彩画艺术,从艺术情感以及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会发现建筑水彩画更为深层的意涵.
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在设计理论还是设计教学实践方面,都对设计师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将研究重点放置在智力系统,忽略了对设计师创造能力的动力系统——心理品质的研究.本文探讨了将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发展纳入设计师基础教育的意义,通过对著名设计师成长经历、设计实践和创作个性语言来讨论设计师的发展与其心理品质的关系,并揭示其内在联系.进而提出培养其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心
建筑学专业美术与其他美术设计类专业以及专业美术存在一定的差异.重点分析了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从教学管理创新、美术课程设置、教师素质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对建筑美术教学的改进.
在艺术设计中,设计表现始终是关系到整个设计作品实效的重要方面.设计表现技法训练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表现技法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旨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快速将设计表现、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设计过程融会贯通,从而使其设计实践能力得以深化和提高.
建筑钢笔画是一种具有概括与抽象特征的绘画形式,这一特质决定了其在总体结构与运演方式上具有一定的符号学特征.本文分析了钢笔绘画语言的组构方式与规律,从线条、明暗影调和构图三个基本编码入手,阐释了钢笔绘画表达与符号学之间关联.同时根据符号能指与其所指对象,从几何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个层次,探讨了建筑钢笔画创作中的一系列符号化过程与相关特征.
建筑风景写生是建筑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建筑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目的,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建筑风景写生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建筑学一直都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学科,建筑风景写生教学提倡不断地练习徒手作画,以便画得轻松自如;提倡不断地训练眼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按照自己的感受描绘世界,才能“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建筑风景写生课只是一个开始,熟练地掌握绘画技巧,表现自己对自然的
艺术造型技能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建筑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是建筑美术教学改革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在新形势下,建筑美术教学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教学内涵和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建筑教育的新需要,建筑美术就可以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相信经过广大建筑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创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术
建筑作为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体,其发展与整个社会的时代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下对现代化的反思潮流中,建筑设计对"人"与"生活"的关注成为了主要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建筑美术的教学方式必然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以推动新的建筑设计与美学形态的发展.始自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基础课程已经深人人心,结构素描、创意素描等类似的设计素描体系已经在各设计院校和专业普遍存在着。这些教学方法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