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构建乡土精神家园

来源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德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215076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特色文化和乡土精神家园,是“一方水土”的两个侧面.既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本文主要从农村文化礼堂的角度,考察浙江在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构建乡土精神家园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培育、展示和传承乡土地域特色文化的优秀平台,浙江的文化礼堂建设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意义,就在于它紧紧抓住地域特色文化这个基础,紧紧围绕构建乡土精神家园这个宗旨。离开了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将成无源之水;偏离了精神家园建设这个根本,农村文化礼堂将成空中楼阁。特色是文化的坚实大地,家园是文化的终极归宿。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已久的民间文化,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文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今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需要从传统文化中
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实现.农村文化生态问题与文化传承和文化坚持.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不仅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习俗是文化情感的载体,文化活动是文化生命流动的血液.中华文化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路高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处在历史
古埃及从悬崖上切割人类始祖庙移地保护的事实,是今天人类“非遗”保护的经典性发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西“张大仙庙”的移地重建,成为杭州市保护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
进入20世纪,艺术开始祛魅,目前学界对艺术的理解已进展到艺术界的层次.不同于艺术哲学和美学,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建构要基于一定地方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在对具体的艺术研
《记忆大师》是中国电影的一次科技实践,记忆置换的信息技术增强了故事的炫目效果,但影片存在的“信息”弱化等问题导致的意义扑朔迷离和“安全”的迷失.影片内容似乎也在指
现代交通设施极大拓宽了南京居民的活动空间,也对他们的时间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南京城市及个人开始形成一定的活动节奏.下关地区商贾与旅客具有双重的生活节奏,可从城市的活动
《南田民居营造技艺》是弥足珍贵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历代南田人的生活记忆,更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文化积淀,提高了城乡风貌的文化品位.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
文章基于对吉林省部分非遗传承人群的田野考察,分别从某些非遗项目濒子消亡的现状及其转型重生的问题、传承人边缘与艰辛的生存状态、传承人创作时精神状态以及非遗传承对于
“视觉”在过去二十余年内已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围绕着“视觉性”而展开的社会-文化批评却忽视了图像与生俱来的知觉经验.本文通过梳理视觉研究从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