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迎仙日最大降水破记录特大暴雨初探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7月7日20时~8日20时安徽临泉县迎仙站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518.1mm,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记录,本文对这次极端天气过程着重从卫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梅雨期环流形势背景下,受中低层中尺度低涡沿北抬暖湿切变线发展造成的,其中来自偏东气流带来的新鲜冷空气对中尺度低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卫星云图上,迎仙长达8小时持续处在云顶温度-50℃以上东西向狭窄TBB低值带梯度大值区,云顶温度梯度最大达2~3.5℃/km处,受一个MCS从生成—发展—成熟整个过程中的强盛阶段和西风带东移低槽前强对流云团边缘共同影响所致。
其他文献
以淠河上游的佛子岭闭合流域及该流域的6个子流域为研究区域,用地面雨量计和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两种方法进行流域面雨量计算,将两种方法计算的面雨量分别作为降水-径流模型的输入,对模型输出结果进行比较.个例分析表明:雷达估测降水的精度是否高于单独用地面雨量计计算的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用于校准的地面雨量计数目;当雨量计计算的整个流域面雨量与雷达-雨量计联合校准后的结果接近时,对应子流域面雨量的结果存在
目前,浙江省共建成了温州、杭州、宁波、舟山、金华五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但由于受终端显示软件和网络通信条件的制约,全省雷达没有互联以及数据共享,而现在全省宽带网的建成,为建立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共享平台提供了条件,为此,温州局2006年着手建立全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远程终端共享平台和网站的建设,将全省五部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形成的所有产品数据实时FTP传送到该局,各台站可以通过远程终端连接或网
本文对2006年7月5日傍晚到夜间,鲁西北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进行分析得出: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回波,主要是弓状回波上的超级单体风暴和多单体风暴;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回波中心强度均在55dbz以上,最大为65dbz;出现剧烈天气的风暴低层存在中气旋;VIL值达40 kgm-2有可能产生冰雹,此次VIL最大值为65 kgm-2,VIL值对冰雹的存在与否及大小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回波顶高本身
用Argo剖面浮标等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简称 SOTA)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时,当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弱),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海洋水温出现不同变化现象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及强度也出现变化。结论:前期冬季,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南海夏季风偏强(弱)、爆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3-5月)Hadley环流(HC)与夏季(6-9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WNPTCF)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HC与夏季WNPTCF存在显著的反相关。春季HC异常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变化支持这种关系的存在。当春季HC偏强时,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北太平洋纬向风垂直切变加强,对流减弱,不利于热带气旋(TC)的生成,反之亦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春季HC引起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物理机制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和经验正交分解方法揭示了一种新的遥相关模态,即阿拉伯半岛-北太平洋型遥相关(APNPO)。研究表明,APNPO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流层低层北太平洋高压和南亚夏季风低压之间的一种共变特征,它的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年际尺度上,APNPO与东亚夏季风(EASM)和南亚夏季风(SASM)均存在显著的关联;在年代际尺度上,该遥相关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均在20
本文提出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6-8月)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进而再预测降水。年际增幅(DY)定义为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变量值。YR定义为长江中下游夏季平均季降水率。通过分析与YR年际增幅有关的冬、春季节大气环流,确定6个关键的预测因子,建立物理统计的预测模型,预测因子是南极涛动,印尼-澳洲附近的850hPa和200hPa经向风垂直切变等。这个预测模型对YR在19
本文从信息技术的角度讨论了气象应急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与内容。气象部门应急平台由国家级、省级两级指挥平台构成,主要由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气象灾害多维综合监视与预警系统、应急服务产品交互分析制作系统、应急响应(视频会议)系统、模拟仿真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应急信息分发系统、应急事件综合管理系统、应急通讯与网络系统等组成。并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如基于Web Services等技术的综合信
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了持续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为了研究此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特点与成因,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资料对此次灾害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雨雪冰冻灾害的特点是低温、降雪和冰冻等多种灾害性天气同时出现。里海、咸海一线气温明显低于往年,使得更冷的空气自西北方向不断入侵我国是出现明显低温灾害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此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多个
为了给北京地区的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提供必要气候背景,利用1997-2004年5-8月高分辨率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红外亮温资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对流活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同使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的雷暴日数分布以及已有文献中基于闪电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52℃红外亮温的统计特征可以较好地展现该地区夏季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的基本气候特征,特别是5、6月份和7、8月份亮温统计特征的显著差异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