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泥石包膜对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油气成藏的影响

来源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ush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和演化为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大型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宏观背景。研究表明,储层物性是影响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成藏和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腹部地区普遍发育的绿泥石包膜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岩作用的强度,改善了储层物性。借助铸体、扫描电镜等手段发现,绿泥石包膜多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的分支河道沉积环境中,其形成的水介质条件有助于早期微晶方解石的沉淀,为后期溶解作用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而且,绿泥石包膜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增强了颗粒问的抗压性,保存部分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为晚期生烃产生的有机酸和大气淡水进入储层中提供了流体通道,有利于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其他文献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目前勘探成果显示,须家河组主力含气层位从前渊坳陷向前陆隆起部位具有逐渐变新的特点。为了探讨这种气藏分布格局的主控因素,进一步分析天然气的勘探潜力,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地质因素对天然气保存的影响。研究认为,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具有较好的盖层封闭性能,断裂对天然气保存的影响属于局部性的,而水文条件从总体上控制了区域油气的聚集与保存。须二
东河砂岩是塔河油田重要的储油层系,本文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野外露头资料以及物性和岩石薄片等微观资料,对塔河地区东河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河砂岩发育河控的朵状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以及滨岸的前滨和临滨砂体均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孔隙度分布主峰为10%-16.5%,渗透率分布主峰为(8-20)×10-3μm2),是塔河地区的优质油气储层。从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级储量的大气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气藏的分布严格受储层的控制。储层具有埋藏深度大(>4000m)、深埋时间长(>150Ma)、成岩演化阶段高(晚成岩B~C阶段)、物性好(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迄今为止发现的物性最好的储集层)的特点。优质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石英含量、碎屑粒度)、异常高压、古地形、成岩作用、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的控制。石英含量大于90%、特别是大于95%时
深部流体中富含CO2,进入沉积盆地之后可与碎屑岩储集层相互作用,改变储层物性。利用压实成岩模拟装置,采用粒径为0.3-0.5mm的长石颗粒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注入CO2的模拟实验,并通过分析流体中的化学成分变化监测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验1历经250h。注入CO2后取样表明,Si、Ca、Na的离子浓度在注入CO228h后轻微下降,但在注入67h后,Si和Na的离子浓度上升,Ca的离子浓度下降,注入150
以博格达地史演化为主线,探讨博格达构造域成盆-成烃-成藏的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博格达构造域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分期性、分段性,其演化历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①泥盆纪-早二叠世西博格达为陆内裂谷阶段,东博格达经历泥盆纪-石炭纪裂谷演化阶段后于石炭纪末期裂谷回返形成褶隆;②晚二叠世-侏罗纪西博格达为裂谷后坳陷阶段,东博格达褶隆进一步隆升形成界山雏形。南缘进入弱压陷-挠曲沉降阶段;③侏罗纪末期-第四纪西博格
本文根据大量的分析资料,结合该地区的实际的地质特征,利用野外露头剖面建立了烃源岩演化史和成藏史。研究结果表明:冲断带地层具有“早期沉积稳定、中期沉降剥蚀波动大、晚期剥蚀大”的特点;在成藏方面具有早埋藏晚生烃的特点;并总结归纳了四川盆地北部中段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模式:通南巴构造带上具有鼻状构造成藏、古风化壳成藏、储层裂缝成藏等成藏模式;预测在米仓山叠瓦状冲断带上具有下生上储、自生自储等成藏模式。综合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勘探领域的应用是近几年才在国际上兴起的。它区别于人工反射地震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该方法利用的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被动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信息。而人工反射地震则需要在地表人工主动激发震源。所以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的优点不仅在于其经济性而且它不受复杂地质地貌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而用于所有具有天然地震的地区。本文就是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应用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某油田约100km2地区的深层构造的探
本文通过油藏多井测井解释快速评价系统,以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和研究的要求,研究了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重7井区。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发现该区是一个侏罗系河道砂和三叠系冲积扇砂体叠合的多层含油的次生浅层稠油油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新发现的J1b5-2油层是一个砂岩透镜体的岩性油藏,并新增了地质储量,该层在东北部断裂带附近有扩大含油面积的潜力。T2k2油层是非均值性较大的油层,普遍含油,但局部富集条件受控
我国多数油田为陆相沉积,油藏内部非均质强,这一方面加大了油田勘探开发难度,而另一方面也为在老油区寻找剩余油提供了广泛空间。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是最重要的直接确定剩余油分布的方法之一。针对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在国内的需求及发展现状,对非目的性重复采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对非目的性重复采集时移地震资料处理中关键四步:地震资料相对一致性保真处理、地震资料面元一致性处理、时移地震资料匹配处理和时移
通过成像测井结合地质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分析,对六区、七区、九区火山岩裂缝性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本区石炭系储层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杂砂岩、、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各种岩性都能形成好储层,火山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裂缝和基质溶孔,储层模式主要为裂缝直接连通裂缝型、裂缝间接连通的孔隙一裂缝型,储层为低孔、低渗、非均质性较强的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储集层。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交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