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大开中气象服务新思路和思考
【机 构】
:
陕西省气科所 陕西省气象局
【出 处】
:
西部大开发:气象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发表日期】
:
2000年10期
其他文献
缅甸中央盆地是位于新特提斯构造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分别由晚白垩世—始新世弧前盆地、渐新世-中新世走滑拉分盆地和中新世末-上新世类前陆盆地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构成的叠合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形成了盆地内主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岩;中新世-上新世是油气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时期,并受到新构造运动一定程度的改造,因此缅中盆地的油气成藏和保存与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有着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区域地震大剖面的解释,在塔里木盆地新生界地层中识别出T2(第四系西域组底)、T3(上新统库车组底)、T5(中新统康村组底)、T6(中新统康村组底)、T7(渐新统苏维依组底)共6个不整合面,其中T2、T3、T6和T7在巴楚隆起表现为明显的削蚀不整合面,其上的地层明显地表现为楔状沉积的特点;它们分别与喜马拉雅运动的四次构造幕相对应.T8(古近系底)为规模巨大的区域不整合面,是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产
不同的分子地球化学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对羌塘盆地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根据地球化学分子指标综合了源岩形成环境:海侵期期间源岩主要形成于碳酸岩台地;海退期间,海平面下降在古隆起附近局部发育有泻湖,但是仍以碳酸岩台地为主.烃源岩形成的有机相可与pepper(1995)的有机相B对比,局部发育的泻湖相当于有机组A.以比洛错剖面的埋藏史-热史为基础,模拟了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结果
西部斜坡带油气运移存在多种动力,在肯定浮力和水动力对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构造应力是油气向西部斜坡带运移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考虑构造作用对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油气成藏的作用主要是基于油气成藏时间的研究和本区流体动力场的模拟.本区油气成藏时间研究显示西部斜坡带油气成藏的时间主要居中于早第三纪(60Ma)、始新世末期(45Ma)和早晚第三纪之间(32Ma),而这三期成藏时间与区域构
REE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肥西地区中生代砂岩物源主要为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大别杂岩的影响难以确认,更没有来自华北克拉通的物质;新第三纪正阳关组砂岩物源主要为大别杂岩和卢镇关群,显示大别杂岩在新第三纪已经遭受剥蚀;三尖铺组和黑石渡组的物源难以与大别山变质岩单元相匹配,物源区可能因为强烈剥蚀已经消失;淮南地区中生代砂岩的物源可能来自华北陆块上的古老隆起,而不是大别造山带.
构造运动学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可概括为区域构造特征控制油气聚集的形式及其产生的构造样式、继承性发育特征,由具体构造运动学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可将东辛油田沙一段油气藏类型进行划分,揭示油气成藏与构造运动学特征关系.
川东南地区这种构造特征对晚期油气聚集成藏有重要意义:褶皱和断块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断层及与之伴生的裂缝系统为油气的纵向运移提供了通道,也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有利于形成上下不同层位含油气层系叠合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但同时也给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带来不利因素.构造发育程度不同的地区,油气的成藏条件各不相同;构造发育程度太高,油气藏的保存条件较差;构造发育程度太低,又缺乏足够的圈闭和运移条件;只有构造
川东南下古生界含气系统是个大型的低效系统,具有"早期聚集、多次成藏"的成藏特点,油气聚集成藏经的历了古油气藏→古气藏→次生气藏的演化历史.气藏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天然气漏损.现今的气藏以混合源、次生气藏为主.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东前缘,新生代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挤,导致柴达木盆地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对油气成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详细研究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对深入了解该区油气成藏规律至关重要.笔者采用构造组合特征分析、平衡剖面构造演化分析、地面构造遥感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机制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本文利用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98年4月14~15日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后提出,本次过程发生在大气环流形势调整过程中,由斜压槽及冷锋触发的.并重点分析了两个强沙尘暴中心的成因,发现第一个强沙尘暴区是由加强的冷锋云带造成的,而第二个强沙尘暴区是由三条云带共同作用造成的.强沙尘暴区位于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500hPa正涡度中心下风方和次级反环流的上升区内.并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