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个服务”建设“双师”队伍--安康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八次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学校办学服务定位,通过实施“双师型”教师认定计划、高层次人才“双平台”引进计划、青年教师行业企业挂职培养计划、学科首席专家拓展计划、行业企业教师聘任计划五位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有力地助推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构建起了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力地提升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丰富了合作办学资源,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加速推进学校发展成为地方“智库”和科技文化中心.
其他文献
常州工学院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生源构成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构建了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四纵四横”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育人路径的多样化,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课内外有机协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金过程.建立了“两多两全”的学业指导体系,推进“指导途径的多样化、指导人员的
地方大学是创造、传播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主体,是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培养基地.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地方大学的社会功能表现为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地方大学只有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才能承担起地方大学的使命,才能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背景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业态变化对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走出传统模式,大胆创新,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才能应对经济发展及旅游行业变化带来的全新挑战.提出以高校文明旅游“双创”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究旅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新路径.
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地方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寻求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工作实际为例,阐述了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反思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方高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高等教育内涵的不断丰富及对社会贡献度的提升,高等教育功能呈现多元化态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多样化高等院校蜂拥而设,但却相互混淆职能与使命,盲目竞争和盲目攀比令人担忧;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凸显的同质化倾向,引发人才结构失衡,教育质量备受质疑.如何以资源配置为导向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办出特色,用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国家政策聚焦点.构建分类办学与治理模式,实现高等学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鼓励省内高校开展应用型综合改革,四川工商学院作为全省第三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在学校“一、二、三”行动计划指导下,实施“四大工程”,即产教融合工程、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改革保障工程,助推学校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取得实效.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低质量的就业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线仍缺乏应用型创新人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因此,在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全面提高学校人
为主动适应国家战略、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在发展过程中,应立足自身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充分结合新时代行业发展对本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厘清人才培养思路,依据办学条件和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分类培养.论文从人才分类培养的体制机制、培养方案制定、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分类培养的基本思路,并以西安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办学特色化.先进独特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形成特色的核心和前提.民办高校必须在特色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开拓创新,积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凸显办学特色.四川工商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办学水平提升两大主题,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服务得支持,逐步形成了“崇工重商,理实兼优”“校地合作,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赛一体”四大办学特色.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之痛与发展瓶颈.理性面对宏观政策环境、学校内部管理、微观执行层面等方面的实践困惑,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与全盘统筹设计、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双向渗透与有机对接的制度安排与工作体系,从而实现地方师范院校向教师教育一体化方向的转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