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灵仙颗粒剂对胆石症防治作用的基础研究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医学认为肝细胞产生病理性胆汁是胆结石形成的基本要素。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胆结石的形成与肝脏的病变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胆病从肝论治”原则来指导研究大黄灵仙颗粒保护实验家兔肝组织和调节肝组织胆固醇、胆汁酸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作用,以探讨其防治胆结石的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腺疾患,属于中医“乳癖”范畴。由于该病病机复杂、缺乏客观统一的辨证量化标准,故目前该病中医辨证分型多元化,且临床大多病例证候兼杂。本文总结宋爱莉教授多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认为痰瘀互结为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病机,以疏肝化痰、活血化瘀为治则治疗乳腺增生病,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又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乳腺癌、癌前病变起到预防作用。
三阴乳腺癌是指ER,PR,CerbB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三阴乳腺癌易出现复发转移,临床医师经常需要面对晚期三阴乳腺癌。由于三阴乳腺癌缺少有效治疗手段,如内分泌治疗及Herceptin靶向治疗,留给临床医师的选择往往只有化疗,所幸的是三阴乳腺癌对化疗相对敏感,反应率较高,但三阴乳腺癌预后仍相对较差。既往的研究表明GP方案在晚期乳腺癌可取得较高反应,通常二线用于紫杉类和或蒽环类
李廷冠教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病人,在治疗术后并发症,减少化、放疗的毒副反应,防止复发转移,增强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独特的经验。临床显示,乳腺癌术后由于患者体质及病因病机的差异,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重视乳腺增生病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乳腺增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色,姜兆俊主任医师根据大量临床病例分析,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乳腺增生病还有“阳虚阴寒凝结”的类型,并以乳块消汤为代表,应用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并从促进细胞凋亡角度探讨中药作
乳腺增生病,中医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本文选择2008年1月-2010年9月期间18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分别采取“乳腺贴”巴布剂贴敷于乳房增生病变部位与口服“乳癖消”中成药治疗,能够消除或减轻乳房疼痛、减小乳腺增生肿块及分布范围、降低BI-RADY分级,临床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少、安全。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了解和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伴发心理障碍对提高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必要调查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析年龄、职业、乳痛程度、激素水平等对其影响,从而了解乳腺增生症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重视乳腺增生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意识,积
近年研究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尽管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可提高其5年生存率,但是乳腺癌的转移仍是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细胞血液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肝、肺,其中骨转移的发生率为65%~75%,远大于其他部位,可能是骨髓微环境为乳腺癌细胞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生长、侵袭、转移和逃逸免疫攻击的场所。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蛇床子、补骨脂抑癌,壮骨的功效是通过蛇床子素、补骨脂素起作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中医学称为“白疕”、“干癣”或“松皮癣”,是一种病因不明、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文介绍了2010年2月~2011年2月的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拟凉血解毒汤加减联合紫外线治疗,对照组用单用凉血解毒汤加减治疗。通过临床实践证实,中药内服结合窄谱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较好,疗程短,且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胆病从肝论治”是中医药治疗胆道疾病的基本原则。临床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及研究表明,肝细胞产生病理性胆汁是胆结石形成的基本要素。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探讨大黄灵仙颗粒剂防治胆石症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症提供临床应用依据。
胆石病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目前手术治疗的高复发率、残石率、并发症一直是肝胆外科临床的难题,本文以致石饵料诱发法建立胆结石豚鼠模型,研究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结石豚鼠肝组织中CYP7AmRNA表达的影响,从转录水平探讨大黄灵仙胶囊预防治疗胆结石的可能机制,为“胆病从肝论治”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