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夏季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1960~2000年位于天山两侧的4个探空站逐日探测资料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观测资料,利用经过5点平滑处理的曲线趋势对比和线性相关的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了41年来4个探空站夏季0℃层半均高度变化和冰川观测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夏季0℃层高度在1970年代后与零平衡海拔高度、消融区面积、纯物质消融量和融水径流深4个物理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积累区面积、纯积累量、纯物质平衡总量、纯物质平衡值4个物理量反位相同步变化,尤其以1990年代变化剧烈。就相关性而言,表征冰川的8个特征物理量中,消融区面积与夏季0℃层高度二者相关性显著水平达到0.05以上,其余7个物理量与夏季0℃层高度的相关性均通过了0.01以上的显著水平的统计检验,充分说明表征冰川特征的物耻量与表征对流层中低层温度特征的夏季0℃层尚度具有非常好的相关关系。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新疆对流层中低层自由大气温度变化具有很好的响应。19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天山山区对流层内的中下层均显著变暖,夏季0℃层高度陡升,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加快,进而出现了最大的物质负平衡。
其他文献
1961年以来新疆年平均气温波动上升,45年上升幅度为1.24℃。分析不同时期的气温变化发现,全疆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升温趋势不是特别明显,80年代之后呈显著上升趋势,近10年的增温尤为突出。在空间分布上,年平均气温增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增幅最为明显的地区是新疆西北部地区的塔城与博州地区,增幅达到2.0~2.5℃/45a。只有两个代表台站是降温的,降温原因还不清楚,大概与测站周围的地
本文采用最新发布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M3.1,分别引入Kuo—Anthes、Grell—AS、Grell—Fc和MIT—Emanue1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1年5~7月中国东部降水进行了模拟试验。从各区月平均降水的对比发现,Grell—AS和Kuo方案的模拟要优于Grell一FC和Emalluel方案:从各月降水量的模拟来看,Grell—AS方案较好地模拟出了降水的强度和分布,Kuo
以一维扩散方程为例,考虑局部观测资料下初值变分同化方法反演问题。通过选择适当的稳定性泛函和正则化参数,将数学物理反问题中正的正则化方法与变分同化方法相结合。利用改进的变分同化方法对预报模式中的初值进行变分同化方法反演,对分析得到的初值(称之为变分同化方法初值)与原问题的真实初值之问的误差进行估计,分析了观测误差对于变分同化初值的影响。最后通过举例说明稳定性泛函的选取对于改进的变分同化方法的实施的重
根据近50年的全球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和子波变换分析方法及绕极涡分析途径,揭示了冬季太平洋海表温度(SST)与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共变模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太半洋SST与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之间主要表现为两种时空结构显著不同的共变模态,即年际的ENSO模态和准20年时间尺度的年代际北太平洋模态。二者在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差异。对于年际ENSO模态,海洋异常表现为典型的
本文利用Micaps系统下常规资料、云图资料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7月11日~12日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局地大暴雨个例进行了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hPa西风槽、500hPa华北低涡和中低层偏东风,是这场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云图上可以看到太行山地形阻挡,使得中小尺度云团长时间维持,造成太行山东麓出现大暴雨。华北低涡是低层冷心、高层暖心的深厚系统,具有随高度向西北倾斜的特
利用实况天气图、T-lnP图、Micaps各物理量场和历史天气图,统计分析了1979-2006年河北中部保定地区的雹暴天气的发生规律、天气系统特点,并对其10次较明显的雹暴个例的相关物理量参数和能量、环境风切变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产生雹暴天气的前期天气系统特点及可用预报指标。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东蒙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云团和对流性强降水云团闪电活动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临近区域,降雹点就出现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
本文根据河北省142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2006年雷暴日数资料,应用线性拟合和小波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雷暴的气候特征,包括它们的空间分布类型,季节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得出河北省雷暴多发区集中在坝上高原,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区,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雷暴在年际变化中呈准23年的周期振荡等。为进一步研究雷暴天气和预防雷暴天气打下基础。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进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一个基于三重嵌套区域(27/9/3km)的WRF三维变分同化(WRFVar)和WRF模式的高分辨率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Rapid—update cycle)系统被建立。对2006年8月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数值试验结果显示高分辨率的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很好的预报出此次强降水过程;在WRF三维变分同化里调节背景场误差和观测误差提高了降水预报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云贵高原中小城市楚雄市的人口逐渐增多,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城市气候效应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楚雄市的发展,原气象观测站已包围在城市高楼大厦之中,对全州没有什么代表性,在2002年楚雄州气象局决定将原气象观测站迁址南郊。通过对楚雄市2002年、2003年新旧气象站气缘资料的对比分析,重点对其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白天强于夜间,与其它大城市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