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中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图书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代表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方向,运用隐性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信息咨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咨询馆员也必须转变角色,即从“对文献进行管理的管理者”转为“对团体记忆进行管理的管理者”;从传统的工作角色即查找、挑选、组织及管理信息的角色转为创造和管理知识的角色;还必须从“为他人组织信息的管理工作者”转为“把知识作为其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且拥有较高水平和技能的真正的知识工作者”。要在信息咨询服务中实现隐性知识管理就必须加强组织建设和技术支持、重视对信息咨询过程的管理及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的激励制度,把隐性知识管理活动与策略和馆员的行为相联系,使咨询馆员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其他文献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构建社会文化职能,决定了其在服务领域和内容开拓方面必须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图书馆举办会展活动要突出其教育性、人文性和信息性。若能联合某一城市或地区的高校馆、文献信息中心等文化建设相关单位的力量,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将所有可利用资源开发、整合、利用起来,必定会产生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各高校馆尤其是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或以动态展演形式,或以联
文章分析了社区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意义,社区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具有资源、环境氛围、人员、教育阵地等优势。因此,社区图书馆要重视馆藏特色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引导未成年人利用健康的网络文化,为未成年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文章首先对《图书馆服务宣言》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包括它的理念、服务目标、服务承诺、社会开放等内容。其次,介绍了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最后,针对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文针对公共图书馆如何科学发展提出了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1、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始终要以服务为中心,围绕着如何让更多的公民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为发展方向。2、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图书馆的发展应该由谁来负责,由谁来保障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核心问题。3、现有的图书馆人事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绊脚石。由此,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问题,政府责任问题以及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是公共图书馆科学发展历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随着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全球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种崭新的图书馆模式-虚拟图书馆已呈现在人们面前。虚拟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更大范围内方便地获取信息的手段,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它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彻底否定。传统图书馆及其馆藏文献是虚拟图书馆形成的基础,而虚拟图书馆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为其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两者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
可信赖是社会对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本质要求,社会对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要求。图书馆服务以自身积聚的可控制的知识信息为服务资源,以读者为服务对象,主要应读者要求直接提供具体的知识信息内容。在面对21世纪,全球网络化的时代,图书馆员应该做出符合图书馆实际的科学理性的抉择,完善而不是丢弃那些保证图书馆服务之所以是图书馆服务的特质。服务可信赖性就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需要特别维护的。图书馆既要依据社会需求和可能,
文章从目前佛教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及人数、工作人员、购书经费、图书来源、馆藏量等基本信息对其进行介绍。同时分析了佛教图书馆所发展所面临的专业人才缺乏、图书分类不统一、机读编目格式转换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培养佛教图书馆专业人才,加强馆际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并且成立佛教图书馆合作组织,促进佛教图书馆的发展。
攸县基层公共图书馆(室),以“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等为依托,以“农家书屋”等国家项目为引导,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参与,集成建设,捆绑运行,协会管理,建在乡镇、村庄、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图书馆取向、定性、发展等问题,还解决了建设图书馆成本的问题。攸县基层公共图书馆(室)的发展,为我们发展县以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室)提供了可借鉴的一种新的模式。
文章首先介绍了湖州市区城市社区图书室建设的现状。其次,分析了湖职院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在思想和服务方式上存在的偏差。最后,针对以上偏差,提出以下建议:培养社区文化建设意识,重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注重社区图书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增强自主服务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帮助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加强与民政、文化等有关部门和图书馆学会的沟通与协调。
本文主要从资金没有保障、管理机制不完善、书刊针对性不强、管理队伍不稳定、农民阅读兴趣不浓、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农家书屋”在运行建设中存在的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