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门诊精神药品处方分析

来源 :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福建省药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我院精神药品使用情况,为精神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门诊精神药品处方,以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我院门诊使用的8种精神药品中,7种药品的DUI≤1.0。结论:我院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个别药品的使用有不合理现象。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的此患者多年乙肝病史,出现明显黄疽,乏力,消化道出血,脾大腹水,TBil>171 umol/L,PLT1,故慢性乙型重症肝炎诊断成立。患者年轻,肝脏代偿功能尚好。故采用中药扶正化癖,祛湿等中药灵活加减,抓住时机采用抗病毒拉米夫定,稳定期改用阿德福韦。中药中医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体现在疾病不同的阶段治疗的重点的不同,根据此方针,贯穿于治疗中,早期清利疏肝,中期调肝理肝,后期养肝柔肝。研究证实,乙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小儿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及器官功能障碍的方法和疗效,小儿血液净化时如何快速建立血管通路及如何使其顺利进行。方法:采用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疗法治疗18个月~14岁急性毒物中毒患儿和危重肾功能不全患儿,治疗13例进行29例次血液净化。结果:所有患儿都能快速建立血管通路,血液净化过程顺利,分别治疗1~5次;血液净化后比净化前症状减轻,。肾功能改善或毒物血浓度明显下降。痊愈、好转9例
目的:了解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86例重症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术160例次。结果: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87.2%(75/86),重肝存活率62.79%(54/86)。结论:血浆置换术是当前治疗重症肝炎的较好方法,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改善存活率,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研究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呋定治疗慢性重型乙肝疗效及预后.方法:将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17例观察其疗效及预后.结果:治疗组20例,死亡4例病死率20%,对照组17例,死亡7例病死率41.2%.治疗组HBVDNA定量下降明显,TBIL,ALB,PTA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明显.结论: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呋定治疗慢性重型乙肝有加快肝功能好转,有效改善肝功能,
目的: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本院肝病中心2005-2006年的住院病例,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实施内科治疗和人工肝系统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中草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腹胀明显缓解,食欲增加。治疗组治愈4例,好转10例,死亡6例,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9例,死亡9例,好转率分别为70%和5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治疗重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血清细胞因子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和非生物型人工肝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设重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每组血清IL-2、IL-6、TGFβ1、TNF-α、sFas、IFN-α的水平,以及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IL-2、IL-6、TGFβ1、TNF-α、sFas、IFN-α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前后的水平,并比较它们的变化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病人慢性血管通路的诸多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692例,钛轮钉吻合术352例,常规桡动脉及贵要静脉分支吻合术340例。术式除6例侧侧吻合外均为端侧吻合。血管吻合口直径均在4-6mm,手术后4周开始使用。钛轮钉术后3周即可使用。术前深静脉插管者129例,其中股静脉插管73例,颈内静脉插管54例。锁骨下静脉插管2例。最长深静脉插管使用9周。结果:内
目的:观察三明治构型大鼠原代肝细胞长期培养的形态学变化并对其功能进行测定。方法:采用改良原位两步法门静脉胶原酶灌注分离单肝细胞,台盼兰拒染实验观察细胞活力,利用三明治培养构型培养成年大鼠原代肝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定期收集培养细胞上清液,检测培养肝细胞的分泌及合成功能,并与单层胶原培养肝细胞比较。结果:平均每个鼠肝可获取2~3×108个肝细胞,活率在93±3%;体外肝细胞培
目的:观察近红外信息辐照技术在辅助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e抗体阳性患者16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8例,保肝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近红外信息辐照技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实际住院天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表面抗原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WBC、HB无明显变化,表面抗原明显降低,PL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近红外信息辐
目的:运用时辰药理学为制定最佳给药时间和合理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从时间、药动学及药效学和给药系统等方面分析临床用药时间和方案。结果:提高了疗效,减少了毒性和药物用量。结论:合理运用时展药理学可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安全、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