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巨虚穴调节胃肠运动的探讨

来源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巨虚,又称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是大肠的下合穴,主治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下肢痿痹。针灸上巨虚时,《针 灸甲乙经》云:“刺入八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针入三分。”现代临床一般针1-1.5 寸,而古籍中在灸法的运用上则是“三壮”、“随年而灸”、“二七壮”、“七壮”等莫衷一是。本文从上巨虚作为大肠下合穴的穴性主要体现在对胃肠道的治疗调节上来探析上巨虚的穴性。
其他文献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原湖南医科大学附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过去:建科头18年主要从事日常临床工作;而后28年成为全国唯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藏象重点研究室,逐步形成肝藏象研究优势并具有全国学术影响和和地位,被遴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而形成以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中医诊疗的特色,期间于1989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现在:自2008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例辨证为心阳亏虚证患者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慢心律治疗,对20例辨证为阴虚火旺证患者以天王补心丹加减联合慢心律治疗,对20例病 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仅用慢心律治疗(西药组),对三组患者分别用药14天, 用药前后观察中医症候(胸闷、心悸、气促、乏力、舌象、脉象)疗效,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疗效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498例,应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自拟中药口服、推拿按摩、牵引、超短波、激光理疗、穴位注射和静脉输液治疗,观察治疗后半年和治疗后两年随访优良率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以后半年及两年优良率分别为82.5%和81.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骨伤科常见疾病,应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对中医药防治ALI/ARDS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充分显示出了中
目的:探讨加味黄连解毒汤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核转录因子-κ B(NF-κB)、一氧化氮(NO)等炎症介质通路的影响,以及对器官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36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5只),中药组(15只)。通过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复制MODS大鼠模型,观察加味黄连 解毒汤对MODS大鼠模型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以及外周血、小肠、心脏等器
近来年关于苦参的临床及各方面研究较多,主要在有效成分提纯及测定,主要应用在抗肿瘤,抗感染,抗心律失常,促消化等领域,副作用较小。
目的: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效应的客观性、差异性。方法:15人健康受试者,分批接受四种方法(不针刺、针刺捻转补法、针刺捻转泻法、针刺不做手法)的处理,处理时,在不同时间段采用电刺激胫后神经的方法提取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N45、P60,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N45、P60潜伏期、波幅的影响。结果:补法和不做手法均可延长N45潜伏期(P<0.05),泻法可降低N45波幅(P<0.05);泻
目的:研究扬刺针法干预睡眠失调性亚健康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睡眠失调性亚健康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扬刺针法和西药唑吡坦来干预,在干预结束后及干预结束10天后分别观察阿森斯(Athens)失眠量表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观察对象在干预结束后阿森斯失眠积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01),两组之间没有差别(P>0.05),但干预结束10 天后的两组积分比较有差别(P<0.001)。结论:扬刺
目的:观察耳针为主配合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耳针为主配合体针治疗,治疗后通过老年呆病疗效评定标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Blessed-Roth行为量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显效19例,占31.7%;进步32例,占53.3%;无效9例占15.0%;总有效率85.0%。结论:耳针为主配合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
目的:探讨浮针疗法与针刺夹脊穴疗法的协同效应。方法:以60例腰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治疗组30例选用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先进行 浮针操作,根据病痛部位分别确定相应进针点,采用扇形扫散运针,每10min 运针1 次,每次2~3min,留针30min,出针后将浮针软套管留于皮下固定;然 后再行针刺,取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夹脊、患侧环跳,L4-5突出配患侧阳陵泉, L5-S1突出配患侧委中,留针